第八十七章 四方使节

    第八十七章 四方使节 (第2/3页)

  南京事先布局。

    还有安南三家,郑氏,阮氏,莫氏。这三家之间的关系都不是太好的,故而分成了三拨站了好大的地方。

    至于暹罗,占城,等地也零零星星来了几个人。试探的意味非常浓郁。这也是荷兰人与夏朝开战的影响。

    特别是林察在安南南方,建立一处军港,还停留了两三艘船驻守,虽然人数不多,实力也很小,但是对南方的小国,却很快意思到了天朝的存在。

    让他们回忆起当年大明朝的威势来。自然要派人来探探口风。

    赵承礼虽然负有特殊使命,但是夹杂在这个各路使节之中,并不是太起眼的,他倒是想单独见张轩一面,但是大夏礼部的官员一直搪塞。一时间让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只是他不知道,这并不是礼部的人再拖延,而是内阁内部又争执,也就是大夏外交政策还没有订下来。

    就这些使臣来说,到底以臣属来接待,还是以外国来接待。这一点在内阁内部有很大的分歧。

    南京紫禁城大殿之上,内阁,枢密府大员都落座了。

    “薄来厚往,是先朝之弊政。”姚启圣正在说道:“而今朝廷钱粮紧张,正在做明天的预算,我粗粗一算,明年的窟窿还是不少,如果今日非常项有,钱逆案贼脏,国债,以及卖盐场的收入。这三项,就抵得上今年的正税了。即便如此,朝廷开支还是不足,如果仅仅是几个戏子一般的使节,就花一大笔钱,这笔钱礼部去想办法,反正我户部是不批的。”

    张轩直接敢于户部事务之中,预算决算这两个概念,被张轩郑重的提出来了,实际上古代未必没有这样的财政计划,但是并没有那么强调而已。

    张轩确定去年十月到今年十月,算是一个财政年。从十月到年底之两月之间,户部就要忙一件事情,就是决算。而这个决算,被冠以一个古代的名称,叫做上计。这些资料要在正月十五后,朝廷开衙理事之后,朝廷商议的第一件大事。

    如果户部做不完的话,那么只好将整个年假加班了。反正也只有十天而已。

    而在正月内阁通过之后,户部就要编写出年的会计录,存档。然后开始根据上一年的数据,编写明年的预算,在秋收之前,内阁通过之后。于当年十月开始执行。

    只是张轩想的很美。但是想要完成这样一套体系是相当困难的,姚启圣估计,三五年之内,预算都不可能做得多准确的。

    估计也唯有全国丈量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