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孔子谈仁(1)

    第912章 孔子谈仁(1) (第2/3页)

之说是修身、修炼品德之学,而非应世之学。何谓“应世之学”?就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让自己很好地生存下去,这才是应世之学。

    而孔子的学说思想,都是要我们自己做到自身修养。他认为:只要我们人人都如此做人、处事,社会就会如何如何。

    可这毕竟是建立在假设的提前之上,是建立在“只要我们如何如何”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而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在乱世!无法无天!在盛世,也一样存在阴暗面。

    所以!孔子的假设学说,是不切实际地学说。不能适应现实的学说,都是空中阁楼、梦中世界,都是假的,不能实现的。

    我们需要理想、梦想,但理想、梦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然!就变成空想、梦想、不切实际的幻想、YY。最终!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生活的。

    曾参见乐歌乐伯伯催促了,这才把竹简拿起来,念他编排的“仁篇”内容。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什么意思?”乐歌习惯性地问道。

    曾参翻译道:“先生说: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士,他有志于去实行圣人的道理,报国为民,但又以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辱,对于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什么意思?”乐歌问道。

    曾参解释道:“先生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在意于自己的得失,这个人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有远大志向的人应该是那种把国、民、他人放在第一位,有奉献精神。而不是先考虑自己的享受、报酬,再想着如何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一个人只有先奉献,人们才能看到你的价值!”

    “嗯!”乐歌应道:“我已经说过了!孔子的品德是好的!值得我们学习!”

    “谢谢!”

    “继续往下读!”

    “是!乐伯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什么意思?”乐歌问道。

    曾参翻译道:“先生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