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 见不善如探汤

    第996章 见不善如探汤 (第2/3页)

    孔子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什么意思?”乐歌问。

    曾参解读道:“先生说:见到别人善良的行为,要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见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要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隐居避世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志向,依照义去行事是为了弘扬其正义之道。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什么意思?意思是?光说不做的人很多,说漂亮话的人很多?是么?”乐歌问。

    “是!”曾参应道:“先生感叹:他听说过,有人如此说过,有很多人说过。但是!就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继续往下读!”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什么意思?”乐歌习惯性地问道。

    曾参解读道:“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什么意思?你先生的意思是?有财产没有用,还不如没有财产饿死在首阳山下的伯夷、叔齐!不以财产论英雄,而是以一个人的德行?无德之人,是没有人记得你的。死了就死了,别人还拍手称快呢!”乐歌道。

    “是这个意思!但是!乐伯伯的言辞有些过激了!”曾参应道。

    “呵呵呵!我就这样!改不了!快人快语!”乐歌道。

    只有有德之人才能流传千古!无德之人只能在活着的时候风光一时!也可能是让人厌恶一世!何其不值啊!所以!还是德!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