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26.关于乞活军

    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26.关于乞活军 (第2/3页)

”、“人相食”(《晋书》)的人间惨剧。

    天灾无法避免,人祸也时有经常。以并州(今山西北部)为例,“寇贼纵横,道路断塞”(《通鉴》),到处是强盗和兵乱,根本无安全可言。“府寺焚毁,邑野萧条”(《通鉴》),本该热闹的市井,颇有生机的乡村,处处残败如人间地狱。

    生存受到威胁,人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和迁徙,以寻求能带来一口吃食和片刻安宁的避难之所。然而,五胡乱世,安宁只能是相对而言,世上本没有“世外桃源”,即使是有,也不足以容纳天下百姓,多数人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流亡生活。

    四处奔走“乞活”的那些人们,就是流民,而乞活军的形成就是源于这样的流民的泛滥。流民,在中国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因为战乱或饥荒,百姓无法生活,于是成群结队的迁往他乡。流民不同于移民,移民辗转迁徙后会定居下来,有最终的目的地;也不同于徙民,徙民是官方有组织的迁徙,到了地儿,说不准还有安家费可以拿。流民在形式上表现得更为松散,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哪里有粮食,哪里就是他们的家,吃完了,再去找下一家。在中国的历史上,最为庞大的流民活动是李自成等人的农民起义,其实就是流民进行的武装乞活运动,经村过县,如蝗虫一般,席卷走所有能带走的一切。包括那些本不是流民的人们,也因为流民的到来而成为流民。

    事情总是在相辅相成中成长,即使它是一棵毒瘤。乱世出流民,因为没有饭吃;流民扰乱世,更乱的乱世让大家都没有饭吃,然后都去做流民。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那些日子,各方霸主相继逐鹿,地方政府朝不保夕,在惶惶中求以终日,根本无暇顾及泛滥而起的流民,所谓遣送安置更是无从谈起。在当时,流民之多、遍布之广,达到了旷世空前的境况(人口基数虽少,但流民的比例却高)。

    有谁愿意接纳那些成千上万的流民呢?没有人,相反,流民所到之处都会受到排斥,无论哪里都缺粮食,有粮食也不愿意给他们吃。但流民自然不想因为文明礼貌而被饿死,于是,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司、冀、并、兖州流人数万户在于辽西,迭相招引,人不安业(《晋书》),还有“流民之在颍川、襄城、汝南、南阳、河南者数万家,素为居民所苦,皆烧城邑。(《通鉴》)”,这就是当时情形的真实写照。为防止流民哄抢,各地纷纷组织武装防范,而流民受到攻击,就要自卫,也逐渐自发地形成了自己的武装。如“雍州流人王如、侯脱、严嶷等起兵江淮间”,“流民张平、樊雅各聚众数千人在谯,为坞主”(《晋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