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8.成汉帝国

    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8.成汉帝国 (第2/3页)

比如朝堂上下不尚礼法,一品宰相和九品小吏经常撞衫,不容易辨认;军队缺乏统一管理,打仗时各自为战,互不支援等。但相较于那件影响成汉国运的事情,这些却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李雄打算把皇位传给他的侄子李班。

    作为成汉最为英明神武的君主,并不昏聩的李雄能够做出如此违背人伦的举动自然有他的理由,据李雄交代,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李雄认为其兄李荡是“嫡统,丕祚所归”。正因为李荡英年早逝,李雄才有机会成为义军领袖,进而开创帝业。将皇位传给李班,意在还社稷于李荡一支。

    其二,李雄认为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均为庶出(小老婆生的),且“皆尚奢靡”,不成器,非安邦定国之才。

    其三,李班“谦恭下士,动遵礼法”且“仁孝好学,必能负荷先烈”(《资治通鉴》),李雄认为李班将来定能承继先辈遗愿,成为一代明君。

    324年,李雄力排众议,正式册立李班为太子。史书记载:“乱自此始”。李雄的儿子们绝不会心甘情愿。

    中国封建社会,皇位传承大多是“父死子继”的,而且要“以嫡、以长”。一旦打破这个规律,往往就是引发祸乱的根源。李雄定然没有想到,他别出心裁的做法会为成汉帝国埋下皇族内讧的种子。以侄子身份继承皇位的李班在他死后不久就死于非命,而凶手正是李雄的亲生儿子。那时,他自己都还没下葬。

    李班是个好人,集谦虚、博纳、好学、宽厚、仁慈、孝顺、节俭、泛爱、真诚于一身,在李雄旧病复发,行将入木之际,“诸子皆恶而远之,独太子班昼夜侍侧,不脱衣冠,亲为吮脓”(《资治通鉴》),且“殊无难色,每尝药流涕,……其孝诚如此”(《晋书》)。在李雄最需要亲人照顾的时候,儿子们全都“恶而远之”,只有作为侄子的李班尽孝床前,虽然太子要做出表率作用,但其实李班依然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离开。综合李雄去世之后的表现,我们可以认定李班孝心的真诚。论德行操守,李班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堪称第一。

    334年六月,李雄病逝,时年六十一岁,谥号武皇帝,庙号太宗。太子李班即位。

    李班不是个好皇帝。

    由于李雄对成汉帝国的良好治理,在李班即位之初,整个国家政局稳定,并没有给心怀叵测者留下生存空间。应该说,只要李班妥善处理自己和众堂兄弟们之间关于皇权的问题,是可以做到稳定大局,进而实现叔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的。但是,李班并没有做到。

    在好人李班的世界里,天下根本没有贼!然而历史用鲜血告诉我们,每一次善与恶的碰撞,先受伤的总是那些善良的人们。可惜在失败即灭亡的皇权游戏里,等待李班的,并不是亡羊补牢的故事,而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叹息!

    李雄的儿子们绝不会放弃夺取那本该属于自己却最终花落别家的皇位的机会,哪怕这样的机会只有一分一毫。根本利益面前,任何形式的友好都不值得一提。从李班被册立为太子的那一天起,双方哪有情义可言!

    就在李班一片真诚的对李雄的儿子们“推心待之”的时候,灾难来临。十月一日夜,李雄子李越“因班夜哭,弑之于殡宫”,趁着李班正在哭丧的机会,李越在父亲的灵柩前将李班杀害!

    再后来的事就没有任何新鲜的了,失败了的李班罪行罄竹难书,原本对其照顾有加的太后也对这样的人深恶痛绝,表示自己之前完全是受其蒙蔽。废帝号是必须的,太子的名头也本不该落在他的头上。李期即位后,谥李班为戾太子,并杀李班弟李都。

    李班作为皇帝的尊严,直到李寿即位才被承认,谥曰“哀皇帝”!恭仁短折曰哀,好人啊,却啥事都没来得及干!

    除了哭泣!

    李期,字世运,李雄第四子。和好人李班相比,他还是干了些事情的,比如曾派李寿攻克汉中,设地方官,治所南郑,对成汉有开疆拓土之功。

    仅止于此。

    虽然此前有“聪慧好学、轻财好施”的好名声,但并不妨碍李期即位之后的昏聩、滥杀和荒淫。李期在位期间,宠信小人、庸才,致使国家法纪紊乱,纲常崩坏;害死兄弟(嫌疑);朝中大臣有进谏者即获罪,获罪即被抄家、灭族,被抄家灭族者的老婆、闺女以及财产全归李期所私有。大臣们人人自危,皇宫内外道路以目,但求苟活免祸,无人敢再进忠言。成汉帝国的光辉前景就这样暗淡了下来。

    338年,李寿(李雄堂弟)以“清君侧”为名,率军攻克成都,废李期自立,改国号为“汉”。

    让李寿下定决心谋反的并不是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