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9.阴错阳差的胜利

    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9.阴错阳差的胜利 (第2/3页)

令严惩那个捉猴的士兵。

    儿子思念父母,有“忠孝两难全”的叹息,父母思念孩子,却是可以“肝肠寸断”。

    347年三月,桓温军到达蜀地彭模,在分兵进取还是合力一击的问题上,桓温再次采纳袁乔“合势齐力,以取一战之捷”的建议,集中兵力,以破釜沉舟之势直捣成都。

    李势在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兵迎战。不过巧合的是,前来迎战的成汉前将军昝坚居然和桓温走岔了道,两军擦肩而过,并未相遇接战。而袭击彭模的成汉军队也被桓温留守部队击败,并且,在得知桓温逼近成都的消息后,昝坚大军斗志全无,迅速溃散。晋军一路势如破竹,三战三胜,迅速到达成都城外的笮(zé)桥,李势倾巢出动,与桓温在笮桥展开决战。

    兵少将寡且孤军深入的晋军在开战之初即陷入被动,前锋受挫,参军龚护战死,成汉军的弓箭甚至射到了晋军主帅桓温的坐骑前。晋军心生恐惧,人人思退,受到惊吓的桓温也发出了鸣金收兵的命令。

    但是,受命鸣金的鼓吏却因惊慌失措而戏剧性的敲响了战鼓(古时两军作战,有专人负责击鼓鸣金。击鼓为进军,鸣金为撤退。这里晋军思退,应当鸣金,鼔吏却击了鼓)。一时间鼓声大作,前锋将领袁乔趁机督军力战,处在崩溃边缘的晋军退无可退,只得拼命死战,终于大破成汉军,取得笮桥之战的胜利。

    孤军深入的西征大军如果此战失败,桓温攻打成汉的战争将会变得漫长,甚至面临成汉主力军及地方军群起而攻的局面,很可能,桓温的故事就会在成都城下戛然而止。当然,在此之前的故事也必会被史官略过,谁会着意笔墨于一个首次出征即失败丧命的将领?

    幸尔,胜之!

    桓温乘胜追击,火烧成都城门,斗志全失的李势连夜弃城逃至葭萌关(今四川广元西南),随后向桓温请降,成汉帝国至此灭亡。

    来分析一下成汉灭亡的原因,

    第一,内部因素。

    李特兄弟所进行的虽然是农民起义建立政权的战争,但是打天下所依靠的依然是六郡世家大族(阎、赵、任、杨、李、上官六大族)的支持。此外,李雄还重用氐族豪强,并礼遇西山范长生,在宗教上确立其政权合法性。但是从李雄开始,李氏家族成员受到重用并掌握兵权及朝政大权,其他世家大族被排斥出权力中心,这自然就招致六郡大族和本地土著的不满,上下离心。

    李寿登基后,在政权内部进行大换血,六郡大族被彻底排挤出去,而且也得罪了龚壮为首的本地土族。成汉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汉族本来就有民族隔阂,排挤世家大族之后,更得不到普通汉族百姓的拥护。

    李势即位之后,众叛亲离,内乱丛生,国力大减,成汉军队实力受损,士兵毫无斗志。所以,晋军前后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攻进了成都,灭亡成汉。

    第二,外部因素

    由于桓温治理荆州期间,礼贤下士,收抚荆州民望,大批人才投入其麾下,原荆州庾氏旧部为代表的士族也归附于他,桓温西征的骨干皆为庾氏旧部,像司马无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