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5.淝水之战(下)

    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5.淝水之战(下) (第2/3页)

尝不是秦军将士心生畏惧的写照。原来敌人那么强大,我们也是会战败的,而且可能会败得很惨。

    两军隔河僵持,没有办法前进,也不愿意后退,更不敢下河洗澡,只能耗着。

    晋军前军统帅谢玄抓住秦军急于决战心理,派遣使者向苻融建议:“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军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晋书》)。

    苻坚认为很“善”,可以在晋军渡河时“半渡而击之”,苻融也表示赞同,于是接受谢玄请求,命令沿淝水列阵的秦军后撤一箭之地(两百米左右),只等晋军半渡之际,骑兵乘势掩杀。

    兵法上确实是有这么一说,但是,就当是情况而言,秦军新败,军心士气不稳,而且人数众多,指挥难度大,并不适合临敌变阵,兵势如水,一旦动起来,就不是那么好控制的。在我看来,最好的做法应该是主力逼阵,以骑兵侧翼迂回攻击,在晋军阵脚大乱后,主力再渡河进攻;或者一直等,等到中军主力全部到来,强行渡河。怎么着都比一厢情愿的“半渡而击之”好得多,要知道,对方敢于渡河,就一定会有所防备。

    果然,秦军在接到后撤命令后,阵势顿时大乱,不可复止。那个叫朱序的间谍更是趁机在后阵大呼“秦兵败矣!”正在撤退中的前秦将士真的以为秦军已败,于是争相逃跑,一发不可收拾。

    这时,谢玄所率领的八千精骑已经渡过淝水,趁势猛冲,前秦部队更加混乱。苻融在阻止部队后撤时跌下战马,被晋军杀死,苻坚也在乱军之中被流失射中,秦军前锋统帅被杀,直接导致全军崩溃。晋军乘胜追杀,直至青岗(寿阳西北)。

    前秦后续部队见前军溃败,也一起溃退,四散逃命。逃跑途中,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至,昼夜不敢息。据史书记载,在此战中,前秦士兵被晋军杀死,被冻死、饿死,自相践踏而死者,“蔽野塞川”!

    苻坚单骑逃至淮北,潸然流涕,对随行的张夫人(曾劝苻坚不要出兵)道:“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

    不仅没有面目统治天下,经此一战,苻坚连统治前秦的资格和实力都已丧失。

    在苻坚惨败的同时,幽、冀军进至彭城的部队,凉州军进至咸阳的人马,相继退走。

    龙骧将军姚苌,正自蜀地顺流而下,闻苻坚兵溃,退回原州郡。

    荆州方向,慕容暐战败,部将被杀,自己弃军而逃。

    至此,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秦、晋淝水之战以前秦的惨败而告终,

    苻坚逃回淮北后,所统大军大都溃散,只有慕容垂所率三万余人全师而还,并护送苻坚回到洛阳。

    383年年底,苻坚回到长安,等待他的,是前秦整个政权的总崩溃。

    胜利的消息传到建康时,晋军统帅谢安正在和客人下棋,随意看了一眼战报,便将其放在床上,了无喜色,淡定如常,继续下棋。不过客人实在是憋不住,问他前线情况如何,谢安徐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稍后客人告辞,谢安回屋,在过门槛时不小心将所穿木屐的屐齿折断都没发觉,可见心中喜悦之情。而这,就是典故“谢安折屐”之由来。

    一颗热忱却镇定的心,鼓舞了整个东晋的抗战。

    淝水之战后,东晋先后收复了襄阳、彭城、蜀地等在淝水之战前丢失的全部领土,而且有乘机向北扩张之势。但是,外在威胁解除之后,东晋内部潜在矛盾再度凸显,谢家父子叔侄遭受排挤,谢安忧愤成疾,在淝水之战的两年之后(公元385年)去世。东晋未能抓住机遇,匡复中原。

    前秦发动的,旨在灭亡东晋的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战役,其力量对比之悬殊,结果之出乎意料,损失之惨重,影响之深远,绝无仅有。除上文提到的失败原因外,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苻坚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伐晋之战,是一定会发生的,在前秦统一北方的基调形成之时,这一点就成为历史发展之必然。但是,攻打晋国的时机却是可以人为选择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