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 可惜啊

    第130 可惜啊 (第2/3页)

    切皮,牵拉,止血,都不用说话,更不用张凡拿着镊子做出提示。

    每一步的动作配合的严丝合缝,张凡的刀在哪里,人家的吸引器就在哪里,张凡的剪刀在哪里,人家的镊子就在哪里。

    而且,毕竟是当老了主刀的马主任,手术台上,他更能体会到怎样摆出姿势会让张凡更舒服,这个话绝对不是开车,而是正儿八经的事实。

    这就是为啥上手术台之前,一个主刀必须先要确定好一助,至于其他的助手,有手能听话就行的原因。

    这台手术难度很高,不过张凡做的很舒服。因为马主任马玉生投喂的技术高。

    两人都不说话,甚至眼神都不交流,就是手和手的交融。

    手术越做越舒心,越做越快,张凡心里越做越满意。

    和马玉生做手术相比,和李存厚做手术就尼玛是一种中年男人的任务一样,咬着牙的来。

    “三厘米的楔形!”

    张凡轻声说了一句,头都不抬,李存厚瞅了一样手术台上手术的进度,就立刻做出大约三厘米的楔形移植皮肤来。

    这个货上手术不行,但弄材料倒是有一手,比如孩子下巴颏附近的材料,这个材料要有一定的弧度,他就弄的特别好,不大不小,提上去就好像原本就是这样的。

    说良心话,老李没去当器械商真糟蹋了这对毒眼了。

    当完整的切下血管瘤后,正儿八经的手术难点来了。

    虽然孩子的脸蛋小,可相对应的面部移植的面积更大。首先要建立点状的分布在移植皮肤下的点状血管瓣。

    怎么描述呢,这玩意就如同一个洋芋上小窝窝,这个小窝窝就是发芽用。

    而血管瓣就是这个作用,做好血管瓣然后覆盖异体皮肤,依托血管瓣就会如同蜘蛛网一样慢慢衍生出无数血管网,而这些血管网就能提供营养物质给异体皮肤。

    异体皮肤就会成活,然后慢慢吸收,最后几乎看不出脸部有任何的不一样。这就是老李能当院士的原因。

    一点一点的,四只手,四个不同的切斜,相互不停的交叉,相互不停的交汇。

    这个时候的镊子和钳子之间的动作,像死了年轻小情侣之间的相互嘴对嘴的喂饭,一点都不夸张。

    一点一点,轻轻的覆盖在婴儿的脸蛋上,就想女生睡觉前的面膜一样,轻轻的覆盖在上面。

    然后用湿润的纱布蘸着生理盐水,轻轻用指头慢慢的推,一点点的贴敷,这个时候一定不能留下多余或者鼓包的地方。

    这种小鼓包,现在好像感觉无所谓,一旦缝合后,等孩子随着正常,运气好,或许这地方就是个酒窝。

    可一旦运气不好,这地方弄不好就如同花柳病一样,长出一个肉揪揪来。

    医生不敢赌,也不能赌,一指禅裹着湿纱布,一点点的推。

    最后,最难的地方来了,缝合。

    其他手术,在缝合期,等于手术快做完了,但皮肤科不是,皮肤科往往最后的缝合才是最难的地方。

    缝合不好,最简单的是恢复愈合不好,做过手术的人或许遇上过刀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