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十里秦淮

    第526章 十里秦淮 (第2/3页)

画船宵鼓昼夜不绝,真真是一幅“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的繁华艳景,而如今虽然乌衣巷中无王谢,六朝风流尽久湮,不过随着本朝将夫子庙定为南京国子监的科举考场,因着考生云集,这十里秦淮又再重新繁荣,旧昔的金粉楼台尚且鳞次栉比,今朝的酒馆青楼相继应运而生。

    本朝太祖建国时,尚俭朴禁铺张,推行宵禁令,那时十里秦淮亦在禁令之内,不过后来成祖迁都北京,又随着相继的几任国君逐渐耽于享乐,连京城的不少市坊都不乏彻夜喧歌,宵禁之令逐渐松懈,远在江南的金陵城就更加放松了军备警戒,而今虽则宵鼓响绝,各坊都会锁闭障门,但十里秦淮夫子庙一带却是不再被禁止逛游玩乐了,每到夜暮四合,不仅水畔河房灯火辉煌,清波之上更不乏灯船画舫穿梭行驶,车水马龙更比白昼时更加喧闹几分。

    兰庭与春归抵达时,还不是十里秦淮最最热闹的时候。

    两人有如闲庭信步,专拣那些曲折的巷子游逛,沿着高耸的白墙朴旧的青石路兜兜转转,有时会在一户人家的门前驻足,也必定是被悬挂的楹联吸引,而如他们一样不访名胜专览市情的游客竟也不少,有时在巷道里相遇,同在一户人家前驻足,虽然陌生倒也不妨言谈交流,而巷子里的人家对于门前的游客也像是司空见惯了,非但不觉惊奇戒备,多有好客者会邀请去院子里品茗,一般无人相问名姓来处,很随意的闲聊。

    于是乎就连晚饭,兰庭与春归竟然都是蹭了一餐家常饭菜,趁着夕光未有完全褪尽时,才慕名往赏了一番“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而两人虽然无意,却是在无意之中路经了刚刚在秦淮河畔开设不久的东风馆。

    白墙之外种了一排瘦竹,朱门之前挤满华衣锦服。

    都是递帖子请见木末姑娘的,不过幸运儿显然不多,被拒之门外的客人有哀声叹气的,却也有些口吐怨谤的。

    春归便听见了个瘦高个儿高声喧哗:“木末姑娘拒见我等,总得有个说辞,就好比醉生馆,楚楚姑娘择客也会先出考目,不至于让咱们云里雾里就被退了名帖。”

    这话还引起了不少人附和。

    但“把门”的女婢态度十分骄蛮,两眼往上翻用鼻孔看人:“也不打听打听我家姑娘背后站着谁,能和那些庸脂俗粉一样?”

    瘦高个儿越发不满了:“十里秦淮的姑娘评的是才貌,没听说仗着什么人撑腰就能扬名的,我看你家姑娘就是名不符实。”

    人群中又有一个朱衣郎君把手一挥:“东风馆的女婢都是如此粗俗,木末看来也确非雅主,咱们还是去醉生馆吧,今日楚楚姑娘出的考目乃估谜,说不定咱们还有运取中,便是未中魁首难上楚楚姑娘的画舫,只要入选前十,还能赢获楚楚姑娘亲手酿的桃花酒,怎么也比在东风馆外受这等闲气强。”

    随着朱衣郎君一挥手,果然便有不少客人相跟着往醉生馆去了。

    春归是在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