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宽街上

    1.在宽街上 (第3/3页)

,冒着失去一份稳定好工作的危险——当下的中国,找份工作实在难,找份相对好的、自己又喜欢的工作更难。那么问题就来了——读完书回来怎么办?如果丢了工作,还不如不去。爹妈两位教书匠讨论了好久。

    父母亲终究是开明的人,当然主要是拗不过她,只好同意了。他们也多少有些社会关系和人脉,一番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她的稳定的工作,在与报社的一把手直接沟通协商后,得到承诺不会有变化,签了一份进修深造申请表,领导逐级签了字“同意”,父母才放心让她成行。

    现在站在已经走过好多次的宽街上,抬头四处张望,她想:幸亏来了,这里的空气的确是不一样的。不是朋友、同事们半开玩笑、半当真说的:人家的空气是清冽的、透明的,可我们天天睁开眼,尤其是冬天,第一件事情是摸过手机来,看看当天的空气污染指数;而是:这里的空气充满文化气息、文艺气息!这根本用肉眼看不到的,甚至在好多人看来完全不靠谱的啥气息,就这样深深吸引着她。是的,她每吸一口气都尝得到。

    她天马行空胡乱琢磨着这些,并没注意到对面人行道上的他,其实就算看到,她也不认得他。有几次回头,她只是看到那边有好几个人走走停停的,像是游客;他走在她后面,目光一直似有若无地瞄向她的背影。有时候她会略停下步子,转头朝着书店或者三明治商店的玻璃橱窗里看,他不知道为什么,也马上下意识跟着她的节奏略停下来,好像怕自己走超过去,就再不能如此自然而然地从后面看着她。

    他认识她,他在自己的学生信息表上见过她的照片和信息。她不认识他,虽然其实在校园餐厅里至少偶遇过两回。其中一次,他见她排着队总看手表,猜她是急着上课,便示意让她站到自己前面先买三明治,她还连着说了三声“Thank you.”。

    毕竟是个全新的环境,几乎每天都有需要她了解和学习的事情,偶尔见过谁,她早就忘记了,再说外国人长得都挺像。但他记得她。

    好像静好一出现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对这一点,他在内心里是承认的。或者说,来自东方的女性,越来越容易吸引他的注意力,自从他与那个韩国女友交往过之后。

    说起来,他算不上一个情感生活丰富的人,除了美国前妻,就是那个女友了,四十多岁了,算得上半生吧,统共只和两个女人有过真正的情感纠葛与生活交集。

    他不是不想丰富多彩,但也许性格使然,他总告诫自己:谈恋爱也好,婚姻生活也罢,单是情感付出,就既需要脑力也需要体力,不轻松的,比搞学术研究要难,而自己对处理感情的事情似乎并不是非常擅长,他当然也是无奈。不过因此省下不少时间,就写了、编了不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