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水转大纺车

    第三百零七章 水转大纺车 (第2/3页)

更加合手。

    箭基本上还是老样子,不过不再是完全标准的三亭,箭尾明显收缩了一些,变得更小。

    三片尾羽中有一片被染成了红色,这片尾羽与箭上的弦槽垂直,弩手有了它的提醒,不会将箭矢摆错。

    箭矢总体长度,也短小了一点点。

    箭头还是圆锥子弹型,和以前几乎一样。

    但是没有改变,并不意味着没有进步,恰恰相反,苏油认为这是鹤胫弩设计中最大的进步。

    因为现在的箭头,是经过大量实验数据采集,结合精密计算,考虑了加工工艺和成本,最后重新确定下来的方案。而不是之前的拍脑门方案。

    也就是说,虽然样子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这次是经过精细的理工实验后得到的结果,这条探索之路上得到的经验,才是眉山理工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石富和张麒,为了这个没有什么变化的定型方案,同样得到了两枚发现者勋章。

    几年前,苏油开鹤胫弩还很费力,如今却能够轻松地拉开了。

    踏住踏脚环,弯腰手拉握环,一挺腰,弓弦刮过压机,传来机件悦耳的咔哒之声。

    很轻微,但是比起如今绝大多数弩的嘎吱嘎吱,令人非常愉悦。

    门环上的准星高度明显压低了很多,在保证箭尾通过的前提下,尽量贴近发射轨迹。

    连这些都考虑到了,苏油不由得对眉山理工的长足发展点了一个赞。

    一扣扳机,肩头传来一震,弩箭几乎飞出了一道直线,消失在了七十步外用稻草扎出的标靶之中。

    “好!”周围乡弓手大力捧场。

    苏油问郭隆:“郭指挥,箭羽够用吗?不能因为箭羽节省训练量啊。”

    郭隆说道:“禀告运判,训练用箭矢,尾羽用的干燥后涂胶的棕树叶子,训练强度是足够保证的!”

    苏油点了点头:“新兵的情况怎么样?”

    郭隆说道:“还行,训练了半个月,听从指令找标尺,六十步内准头基本能够保证。”

    苏油说道:“还得练,多练,即使是弩兵,越野能力和体能训练也不能放松。告诉他们,如果表现好,能立军功的话,可以比照控鹤军的待遇拿薪俸!”

    郭隆立正:“遵命!”

    有了军事力量的保证,苏油开始放手组织大生产。

    首先要处理的,便是那堆积如山的苎麻麻料。

    在后世元代出现的《农书》“农器图谱十四?利用门”与“农器图谱二十?苎麻门”中,详细地介绍了一种当时在四川出现的一种水力纺纱机——水转大纺车。

    这是一种相当完备的纺织机械,已经包括了所谓“发达的机器”所必备的三个部分——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工具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