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时

    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时 (第2/3页)

这些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夷人大多汉话精熟,除了甲胄上的红杠杠有些吓人。

    举止也有些粗野,给他们行礼,好些还直愣愣的不知道如何回礼。

    但是媒婆们很快就发现了这群男人的好处——对女人那叫一个好。

    听说了吗?城东头的寡妇陈四娘,实在是拖不动一帮孩子了,托媒将家中大姐儿嫁给了囤安军中一个什长。

    新婚当夜的温柔就不用说了,第二天起来,什长直接给了大姐儿一个红本本,说是什么存折,上面的数字后边,一连串的圈圈!

    蜀钞上头,三个圈圈就是一贯,这是渭州人如今都明白的事情,可是一连串的圈圈是什么概念,就不知道了。

    总之就是老多老多钱!

    什长一句话:“我们族里,都是男人在外打战,女人在家管账。”

    囤安军的汉子怕媳妇!我的个去,媒婆们和陈家大姐一样,幸福得都快要昏过去了——还有这样的价值洼地!

    没有人不承认,渭州的生活,好起来了。

    没有人不相信,渭州这个小知州就是个宝贝,只需要继续下去,渭州会恢复丰饶。

    但是没有人不知道,这些都是短暂的现象,隔壁的恶邻一旦打过来,如今的局面就可能会荡然无存。

    没有人不希望,小知州的军事能力能和他的治政手段一样高明,但是种种迹象看来,这种希望,太不现实了。

    得罪地头蛇军方,带来的乡勇也不太靠谱,军头是女人,连位置都在成南边。

    修了一个囤安寨,西夏人看了都认为是笑话。

    孩子们带回来一群马,几个西夏人一来交涉,立刻乖乖献了出去。

    不过小知州的确尽力了,渭州百姓,实在是不忍心怪他。

    ……

    时过七月,泾河河谷平原,麦子开始变黄。

    渭州城的大丰收已经板上钉钉了,因为化肥的引入,冯里正估摸着龙首村亩产能突破五百斤。

    苜蓿种植大获成功,首批牛羊经过三个月的育肥,如今正是出肉的好时节。

    苏油这段时间在各县巡视,指导农户抢收麦子,割苜蓿,制干草,晒得跟个黑炭头一样。

    即便如此亲民辛劳,小苏探花在民间的声望,跟薇儿小娘子相比,还是没法看。

    没办法,人家天师道栩卫仙卿,治疗的是渭州百姓的身体病痛,抚慰的是受伤的心灵。

    苏油给这种奔赴各乡的小队伍,取名叫“工作队”,那些带着草帽的少年,就是媒婆们眼中的一等香馍馍。

    工作队主要由热情的眉山青少年和学宫学子组成,深入各乡,宣讲朝廷的政策,指导生产,带去各种信息,以及盐布等各种商品,监督商人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