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去处

    第六百三十八章 去处 (第2/3页)

“一道德”的旗号进行思想钳制起,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这是主动放弃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

    而不管苏油承不承认,想不想改变,“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目前大宋的政治基调。

    这个基调王安石不去把握,苏油也就只好捡起来,免得便宜了别人。

    对苏油来说,这同样是一锅夹生饭,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光环加身,但是说到底,还是太年轻。

    其实苏油内心里,政治家和思想家,也应该是分开的。

    但是无奈大宋如今就吃这一套,因此苏油只好承担起来,分饰两角,同时疯狂地寻找各方力量的支持。

    好在这些有能力的“各方”,被王安石打压了四五年,无意中驱使着他们向苏油的体系靠拢。

    苏油如今有蜀中的绝对支持,有陕西的政绩打底,有荆湖新地的开拓中与新党的势均力敌。

    还有两浙这个传统同盟地区,和各大煤铁重要产地。

    有皇家理工学院,有慈善基金,有新军火器,至少可以得到宗室的支持,让两宫和皇帝至少做到不偏不倚,两不相帮。

    所以苏油已经不用再藏着掖着了,可以在大宋试着发出自己的声音。

    ……

    汴京,司农寺。

    王安石和吕惠卿在这里商议政务。

    熙州南北关及诸堡砦正在修筑,王韶在进行下一波军事准备;河北大蝗,旱灾已经开始有了苗头。

    新党在把控奏报口径,害怕赵顼得知实情。

    失去赵顼的支持,新法绝对会雨打风吹去。

    苏油曾经警告过新党,别看丰年闹得欢,小心灾后拉清单。如今看来,日子渐渐逼近了。

    而且在这样的节骨眼上,苏油进京!

    吕惠卿拱手道:“相公,苏明润已经到了郑州,不能再犹豫了。”

    王安石有些犹豫:“吉甫,你觉得,太常寺卿,在陛下那里能通过?”

    吕惠卿说道:“苏油可是待罪之身。”

    王安石举手:“此话休提,要没有苏油这个‘待罪’,如今待罪的,就已经是老夫了。”

    吕惠卿叹了一口气:“这样就难了……”

    突然眼睛一亮:“相公,如当年苏轼那般处置如何?”

    王安石只记得私盐案,怒道:“你们想构陷?”

    吕惠卿赶紧摆手:“不是不是,是私盐案之前,陛下有意让苏轼入阁那次。”

    王安石这回终于明白了:“开封府?”

    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