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

    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 (第2/3页)

像小鹿一般跳起来,跳得船板咚咚直响。

    苏迨是苏轼与王闰之的第一个孩子,王闰之就忍不住拿手抹眼角:“多谢叔父,这孩子可没让你少操心。”

    这句话的确是真的,这娃生下来的时候脑袋很长,有些畸形,直到四岁了都还不会行走。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苏油求到了小天师和道隆大和尚那里,道隆大和尚介绍了杭州一个医术通神的高僧,元净法师给他。

    真是高僧,又高又瘦。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元净法师答应治疗,不过有个条件,就是小苏迨必须出家为僧。

    于是苏轼又将苏迨背到庙里。

    “于观音前剃落,权寄緇褐。”

    元净法师为小苏迨摩顶剃度,估计还有导引什么的,然后神奇的灵异事件发生了。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这就不但能走,还能跑了!

    苏迨痊愈之后,苏轼买了度牒一道,将苏迨赎身,同时“剃度一人,仍告于观音前”,以此人为苏迨的替身。

    并“舍绢一百匹,造地藏菩萨像一尊”供奉起来。

    一家人如今说起这件事情,都是既唏嘘又感慨。

    一个眼神灵动的漂亮小侍女上前给苏油斟茶,苏轼说道:“对了,这位是我收养的常侍,还是姓王,叫朝云。”

    苏油看到小姑娘头上还是双丫,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苏轼看着苏油的表情:“小丫头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在杭州也有些名气。我喜她气质,便与她赎了身。”

    后世网络上苏轼被黑惨了,其实朝云十二岁进苏家时只是侍女而已,十八岁才被纳为妾侍,并非很多人印象里那种摧残幼女的狂魔。

    不过这些苏油也不清楚,只警告苏轼道:“大宋律令,女子十四方可嫁人,你纳常侍我不管,但是今后不管是替她择人婚配,还是那什么,须得成人之后。”

    苏轼如今估计也没那心思,大咧咧地道:“你想多了,朝云就是聪颖灵慧,我不忍她陷入泥涂无法自拔而已。”

    呵呵呵……想多了,那我们走着瞧好了。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古人就是这样,两叔侄能在各自赴任的路上相遇一场,这就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

    互道珍重之后,旅途还得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