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 盐户

    第七百二十三章 盐户 (第2/3页)

湾,过了盐官县和海盐县,沿着海岸线一直到长江口的上海务,依次是沙腰,芦沥,金山,浦东,袁部,青墩……全是大大小小的盐场。

    大宋官盐售价,各地都在三十五文左右,可官榷从盐户那里收盐,只有售价的一半,十五文到十七文。

    其中巨大的差价,吸引着无数的私盐贩子,贫苦盐户铤而走险。

    盐政,是大宋的一道难题。

    不过这道难题在苏油看来,纯属政府自找的。

    要刺激生产积极性,商品经济,联产承包,比专榷国营,肯定会更加有效。

    芦沥盐场,盐亭大户陆中远,正在准备巡查自己管理的盐亭。

    现在的盐场,还是要熬,称为“煮海”,将海水引入卤池,一级一级提高浓度,得到卤水进行熬煮,然后才能得到食盐。

    因各地熬盐的工具不同,食盐也分几种颜色,用竹匾的,就偏青;用泥盆的,就发灰;用铁锅的,就发黄……其实就是含有杂质。

    一处盐亭,一般年产千石之家者为上户,五百石以上为中户,其余为下户。

    上户的生活豪奢,他们同时还是管理者。

    与盐官上下勾结,侵吞国家发放的官钱,打压收盐的价格,发放高利贷,大肆中饱私囊。

    甚至豢养武装家丁,勾结私贩水匪,把持一方,滥用私刑,既有钱又有势,就连官府都不敢轻易招惹。

    而最穷的下户,背着一身的债务,承受残酷的压榨与剥削,一年辛苦劳作,甚至连温饱都求不得。

    大才子柳永的《煮海歌》里写的很明白:“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而新生代才子秦观,给苏油所上的策论里,有一篇《国论》,里边就提到:“至于摘山煮海,冶铸之事,他日吏缘以为奸者,临遣信臣,更定其法。”

    陆中远最近就颇为头痛,最近官府下了文,一次三百斤以下,不算走私,泥腿子们欢欣雀跃,可自己就有些难过了。

    自己的盐田,完成官中的榷课就差不多了,至于这份家业,都是每年克扣官钱,放租,收购下户盐倒手挣出来的。

    方在吃早饭,管事过来禀告:“刘二里又想要闹事了。”

    陆中远皱着眉头:“闹什么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