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二章 殿试

    第九百二十二章 殿试 (第2/3页)

犯罪宗女宗妇的瑶华宫,出家为道。

    虽说冯氏为道,但其实并没有真的披戴出家,神宗还特别将王妃的月俸提高到五十贯,并宽慰冯氏,说等岐王想通了,就会让赵颢接她回家。

    至此,赵颢夫妻算是正式分居。

    事情就算是这样了结了,不过赵顼心里的郁结,可想而知。

    直到看见六百多进士在殿上奋笔疾书,赵顼的心情方才好过了一些,这两年大宋总算是开始有了些起色,对外也开始扩张,所谓西边不亮南边亮,新宋洲的发现不算,光交趾那边,就整整多出了四路之地,外加半个海峡。

    想到这里,便想到这次交趾郡也送来了十几名考生。

    多数都是酱油党,但是有两个听说不错,举进士的名次都在上游,便信步由之地在殿中巡视起来。

    交趾郡的士子不难找,看靴子边和腰带就知道。

    苏油为了给交趾郡士人打气加油,赠送了全套的赴京仪程,就好像当年大理玄香太守送自己礼物一般,给士子们备下了全套装备,衣冠,靴带,笔墨纸砚,每人还给了十贯钱。

    所以交趾士子们的靴子底是地丁硫化胶的,防雨防水的高档货,形如牛筋,被称为“牛筋底”。

    赵顼自己也在穿,当然认识。

    还有就是腰带,玳瑁和犀牛角在大宋是高档货色,在交趾郡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因此别看只是交趾举人,苏油给他们的腰带,也是玳瑁和犀角为装饰的。

    再加上价格还没有起来的翡翠环佩,这身份一眼就能看出来。

    杨莳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认真分析试题。

    来到大宋之后,他遵照苏油的吩咐,低调低调再低调,除了考试做题,连交游都免了。

    好在嵩阳书院里都是高才,光和邵伯温等人切磋琢磨,也让他受益匪浅。

    一句诗经,有多种解读方式,揣摩出主考官出这道题的本意,才能获得较好的名次。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此三者必雅言。

    为什么呢?好多种解释。

    首先就是“重正”。《四书考异》:“古者,学礼行礼,皆有诏赞者为之宣导,使无失错,若今之赞礼官,其书若今之仪注。于此而不正其言,恐事亦失正,故子必雅言也。”

    再深入一下,郑康成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礼不诵,故言执。”

    第二种理解,则是“明达”。

    《论语正义》曰:“周室西都,当以西都音为正。平王东迁,下同列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