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夏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夏 (第2/3页)

下,让他也高兴高兴啊!”

    欧阳发摇头道:“司马学士不让,他说要等阳城夏都遗址确认之后,再一并报上去。”

    “啥?”苏油这回真的吓着了,一把拉住欧阳发的胳膊:“你刚刚说啥?!”

    欧阳发得意地伸出食指朝上面指了一指:“还有一层。”

    苏油两腿发软,几乎使用连滚带爬的姿势爬上了尊经阁陡峭的第三层台阶。

    第三层上,存放的是很多玉器,石器,骨器,陶器,而大多数的陶器造型精美,还装饰着美丽繁复的花纹和彩绘。

    一眼而知,这是一个新石器文化的遗存,苏油觉得自己的喉咙有些发干:“你们……怎么确定这就是夏朝的遗物?”

    欧阳发对苏油的反应非常满意,微笑道:“这批文物,不是我们发掘出来的。”

    “那怎么来的?”

    “从历史书上找寻出来的。”

    苏油感觉头部有些缺氧:“谁找出来的?”

    欧阳发觉得这个问题太小白:“当然是司马学士。”

    “根据史书记载,夏禹受封于阳城,《帝王世纪》有记录:‘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史记注》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

    “不过阳翟之名,经司马学士考证,应在周襄王时期才出现,当时北方翟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

    “于此之前,其实应当叫夏邑、历地、栎邑、禹州!”

    “《水经注》云:隅水东南流,经陵下,积为坡,坡方十里,曰钧台坡。”

    “钧台,亦名夏台,《水经注》说得很详细: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

    “启筮,就是启王占卜的意思。水经注说那个地方就在钧台坡。”

    “经过司马学士考证,阳,为嵩阳;翟,为野雉,栎地,说明其地多栎树,临近隅水。”

    “当年韩景候迁都此地的原因,就是来到这里时见到野雉飞舞,在阳光下灿烂纷煌,情不自禁地赞叹‘阳哉翟也’。”

    “那条小河,司马学士考证地图,认为就应当是颖水的支流五渡河。”

    “受明润的启发,我们注意考查了那一带的地方名称,发现有一处山岗,名叫王城岗,周围环境,完全符合这些历史记载!”

    “当地居民在耕作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些形状奇特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斧、陶壶等物,于是就把这些远古的遗物搬回家中,充当捶布石、洗衣板或者是用来垫猪圈、垒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