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第2/3页)

公何不进谠言,辟邪议,使朝廷与夏国欢好如初,生民重见太平,岂独夏国之幸,乃天下之幸也。”

    孙固赞道:“不意夏国竟有如此文才!这文章写得极好啊!国公是如何作答的?”

    蔡京乐了:“国公有空搭理他?只将信转给了李文钊,让他代答。”

    “李文钊什么人?夏国富平侯之后,早年间文采风流,作过谅祚侍讲的人物,他给陛下的谢表大家都见过,不输国朝学士。”

    “于是李文钊动笔,回信一句句驳斥,将嵬名济骂了个狗血淋头,后边有两句‘天威所不赦,大辟所宜加,暴佷跋扈,壅君树党;禄爵而不任,忠悌而不闻,色仁行违,忘国图身。’端是精彩。”

    孙固都忘了在皇帝跟前,一拍桌子,激赏道:“妙极!这两句足让权**臣,心摧色变!”

    上句是东汉名臣张纲对外戚跋扈将军梁翼的评语,将夏国梁氏,比作弑君的东汉梁氏。

    下句是白居易对东汉和帝时期大臣张禹的评价,说他为了保命不敢得罪当时的后党窦氏集团,空有大名。李文钊借此讽刺嵬名济。

    忠悌二字,还指明他忘了祖宗本姓。

    这两个典故选得都很精妙,而且那个给后世留下“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成语的名臣张纲,好巧哦,刚好是眉山人。

    这就还偷偷摸摸地顺便捧了苏油一把,足见李文钊潜窜草野数十年,文学底子还是没有丢。

    孙固算是赵顼的诸多老师之一,赵顼也知道他的脾气,一点都不计较,笑道:“国公这倒是应对得轻巧,以夏人之矛,攻夏人之盾,一点多余力气都不想花。”

    蔡京说道:“国公可能也是怕了。”

    赵顼有些奇怪:“什么怕了?”

    蔡京微笑道:“陛下有所不知,国公不是听闻兰州收复,一时兴起,写了一首诗给李太尉吗?现在士林中倒是颇有些议论,认为国公此举,有些失了士大夫的体面。”

    赵顼有些生气:“立下大战功的中官都不行?”

    孙固心底里其实也觉得有些不妥,但赵顼这个态度,反而会将苏油此举坐得更实,赶紧回护道:“他苏家人从来都是这样,题赠诗歌,从来都不拘人物。”

    “在杭州时,大苏曾在西湖偶遇一妇人,本是妓人,已为民妇,自叙仰慕大苏已久,无由得见,不惮呈身,进献一曲而去。大苏乃作《江神子》。”

    “游多景楼,遇官妓‘胡琴’声姿俱妙,乃作《采桑子》。”

    “云龙山张天骥,无知村夫耳,大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