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折冲樽俎
第139章 折冲樽俎 (第2/3页)
番,这才淡然一笑道,“此物可是宣德年制宫中御用之物,也唯相爷能够得此恩赏,山野村夫但闻其名未见其实,如今一见真是大开眼界!”
李赤心倒不是阿谀逢迎老人,这件物事的近亲他倒是在苏富比的图册上见到过,也是真心明白此物的价值,以他小有名气的房地产商之身家,根本就只能远观不可亵玩焉!
为此他特意博览群书,连度娘都一度厌弃了他。后来李赤心得知,与自家有旧的一位故友,曾经在上海朵云轩的拍卖会上,拍得了一只宣德年间的铜炉,他便凭借自己皮厚量大的优势,得见此物。
只是一观之下,李赤心的眼中就看出了水,方唇、颈矮、扁鼓腹,三钝锥形的实足,口沿上为兽形耳,宣德二字的年款见于炉外底,炉体通高也不过二十公分左右;究其色泽,就如同抄写佛经用的纸色。
这把洒金的铜炉,包浆温润、宝气内蕴,令人痴迷,简直让他越看越着迷。那位收藏家见李赤心的神色,也是颇为自得,为他解说道:“旧说有五色,首称即为佛经纸色,然后是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
而且通过接触,这位行家还为李赤心恶补了一下相关的知识,因为如果提起宣德炉的话,相信不少文人雅士可能知道;而且说到宣德炉,就不能不提天朝的历史习俗。
十九世纪初,当欧罗巴洲的皇室权贵们,尚不明白沐浴之美的时候,沐浴焚香已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了;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静室之中,焚上一炉香,营造出适宜文人天马行空的意境。
早在我国汉代以前,就出现了陶、瓷、铜、铁、锡为原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猛发展,原先杂芜的香炉材质,逐渐被紫铜所取代,大明朝的宣德年间,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时期。
但是宣德三年,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并不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