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高昌敢不服

    第111章 高昌敢不服 (第3/3页)

要拿一把,不能让吐蕃觉得太容易。

    “区区一个使者来求亲,实在是过于轻视我朝。”马周有些鄙夷地说道:“微臣之见,以此为由加以责斥,要其另派重臣前来,再完全退出所占吐谷浑、生羌之地,方显诚意。”

    李二陛下想了想,颌首同意。如果唐朝和吐蕃能恢复到战争之前的状态,吐谷浑、生羌等得以恢复,依然还能成为唐吐之间的缓冲和屏障。

    如果吐蕃拒不退出所占之地,别说许婚了,已经调动过去的唐军恐怕还要继续作战,彻底击退吐蕃,帮助吐谷浑等藩属国恢复。

    “宾王,若吐蕃得以安抚,而高昌依旧无礼翻覆,朕意出兵征讨。”李二陛下微皱眉头,说道:“远去七千里,又有翰海沙漠阻隔,所需驼马、物资实在巨大。若真是如此,恐数郡萧然,数年不复。”

    马大秘想了想,苦笑道:“陛下所言极是。微臣亦觉得王师初发之岁,便是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确是实足忧虑。”

    征讨高昌的最大障碍便是千里的戈壁沙漠,沿途无水无草,无人居住,军需物资全靠自己运输携带,数量将是惊人的庞大。

    关键是出兵的数量不能少,既要足以战胜西突厥和高昌的联手,还要在平定高昌后加以稳固长期的占领,使其成为经营西域的前沿阵地。

    所以,在李二陛下的初步设想中,征伐高昌将是十万人以上的大行动。除了步兵骑兵,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工匠随军。

    想想,十万人马以上,数千里的远征,消耗的粮草物资那就是个天文数字。按照古代的道路条件和运输水平,没有个半年一载的时间,哪里能准备齐全?

    大花血本,劳师袭远,这既考验李二陛下的魄力,也是对唐朝国力的考验。

    要知道,鞠文泰在贞观四年来长安时,沿途看到了关中和陇右一带的凋弊,由此认为唐朝穷困,不可能筹措出供大军远征的物资,这也是他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