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阿史那思摩

    第121章 阿史那思摩 (第3/3页)

衣御寒。

    因此,大部分老百姓在冬天都过得很苦。有诗形容: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即便是在长安,冬天也照样是“路有冻死骨”。

    等打完高昌,自可以获得棉花种子,以及会种棉花的棉农。但要在中原种植,并织布絮衣,做出小棉袄,三五年的产量,也难以普及大众。

    而现成的,能暂时替代棉花的御寒物就是羊毛了。当时虽有毛毡的制造技术,但那不过是简单的压制,既厚又重,根本不能用来做衣服。

    所以,徐齐霖想到的便是羊毛的精加工,生产出呢绒、呢子、绒线等纺织品,让大唐的人民在冬天也能“体暖如春”。

    更主要是火碱已经制成,用来洗毛除油脂、杂质顶刮刮哈。至于纺线织布,老祖宗已经干了几百年,徐齐霖只需要改进一些机器,便万事大吉。

    发哥款式的呢子或呢绒大衣,里面再来件羊毛衫,都特么的是百分百纯羊毛,绝无化纤,穿出去够不够拉风,能不能吸眼球儿?

    那感觉,简直啦……

    徐齐霖睡过午觉,洗漱已毕,便直奔皇宫。换座驾啊,还真是期待呢!

    可他却没想到,李思摩却还在太极宫中。李二陛下召见过后,留李思摩父子吃了午饭,便开始摆事实、讲道理,中心思想便是让他领导部众,渡河北上。

    什么“世作籓屏,长保边塞”,什么“中国贵尚礼仪,不灭人国,既许立之,不可失信”,最后把李思摩的老爹老娘都搬出来了。

    李思摩暗中叫苦,早知如此,咋不把父母的坟墓给迁到黄河南面呢?

    眼见李二陛下心意已定,李思摩也只好陈说困难,采取拖延战术。

    这样一来不致触怒陛下,二来形势或有变化,一两年之后,谁知道还用不用他们去做缓冲呢?

    李二陛下也知道不能逼之过甚,李思摩倒是忠主,可下面那些部落酋长被逼急了,没准就去投了薛延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