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启程倒计时

    第206章 启程倒计时 (第3/3页)

可少的。

    回到大盈库,徐齐霖立时召集了从工部、度支部调派来的官吏,开会布置工作。

    会上,徐齐霖下发了漕运改革的相关文件,并阐述了逐级节运取代直运法的宗旨。

    经过一番讨论和征询完意见后,徐齐霖便按照计划中的航运分段,把调派来的官吏分别派往各地,进行调查研究,整理相关数据。

    采用分段运输,固然会减少浪费和开支,提高航运效率。但各段航程所需要的船只、河工,是否能承担起不用江南船只的运输任务呢?

    如果不能,便要造船,便要招人。否则,江南船只运完自己那段,粮食贮存入仓,中间航段却力有未逮,难以运输,那还不如让江南船只多等等,多走一段呢!

    “这里有朝廷颁下的公文,分赴各地的官吏可请地方予以协助,但绝不允许骚扰地方。”徐齐霖的脸色严肃起来,说道“漕政改革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谁敢借此贪渎害民,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尽管初唐时政治风气还是比较清正的,但也不是全无渣滓,徐齐霖先行敲打,还是很必要的。

    稍微缓和了下语气,徐齐霖继续说道“漕政若是改革成功,诸位便都是有功之臣。舟楫署再度设立,或是由署及司,诸位亦是优先之选。”

    贞观六年,朝廷设“舟楫署”管理漕政,后裁撤统归度支部。到了中唐,漕运成了国脉所系,朝廷令宰臣兼转运使之职,主管漕运。

    徐齐霖话中的意思很明确,漕运的地位将上升,另立衙门也是大有可能。你们好好干,就能在新衙门中担任官职。

    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对这一套,谁都明白,但还真管用。

    当名誉重于获利时,多数官吏都能廉洁自律,看重升迁;而当获利重于名誉时,就难免有贪渎之辈。

    眼见众人都唯喏服从,徐齐霖知道有人只是表面上应承,也只能从实际工作中加以考察甄选了。

    关乎到西北的战略布署,关系到关中的稳定,李二陛下盯着,谁要作死,估计都不用他出手。

    散会之后,徐齐霖又召来了温仁等留守官吏,交代大盈库的运作和发展。

    白糖、冰糖自不必说,产量稳步提升,市场逐渐扩大,已是大盈库的稳定收入;羊毛纺织和皮子加工则将因为天气渐冷,而迎来一个旺销时期。

    “手套的样品在入秋后呈交陛下,多半会作为军需物资而由朝廷采购。”徐齐霖翻看着工坊的统计报表,很自信地说道“所以,产量还要增加,存多少在库里也是不愁的。即便推向市场,冬季之时也必是旺销商品。”

    温仁点头赞同,说道“毛纺商品也是一样,从叶谷浑采购的羊毛已经运到,之后还将陆续有原料运来,属下觉得可继续扩大生产。”

    徐齐霖想了想,说道“那就由某出面,再从掖庭宫要些奴婢。你觉得再增加多少人合适?”

    温仁早有计算,开口说道“二百人应该够了。再加上糖果生产和包装,亦需增加四五十人。”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那就二百六十人,宁多勿少。”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御苑的棉花要记得收上来,然后全部纺成布匹,存进库里。”

    “徐丞,那些棉花是不是有点少啊?”叫刘宗经的小官疑惑地问道“便是全部纺成布匹,也只能作为样品吧?”

    “正是样品。”徐齐霖说道“但在两年之内,棉花便将大规模种植,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甚至凌驾蚕丝和羊毛,也不足为奇。”

    “原来如此。”刘宗经拱了拱手,“属下明白了。”

    明白什么,八字还没一撇呢!要想搞到大量的棉花种子,非要灭了高昌,从西域搜集不可。

    徐齐霖觉得自己在吹牛,要得到朝廷的允许进行大规模种植,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种植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肯定会有限制,就象西瓜都不让老百姓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