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无题

    第215章 无题 (第2/3页)

早。首先,漕运运量较少,不过一二十万石,舟辑署废掉,也没有什么影响嘛?其次,漕运改革尚未完成,漕运衙门是单独划出,还是保持现在原样儿,亦未可知。”

    李二陛下沉吟着,也不好马上决定。因为,徐齐霖那边估计是有设想的,但还没有上奏,可能是要等到改革全部完成再说。

    如果以徐齐霖为转运使,这个衙门的级别就要适合他的五品官阶。可长孙无忌也说得有理,若是漕运没那么重要,象现在这样不也过得挺好?

    马周看出李二陛下的犹豫,上前奏道:“启奏陛下,微臣以为可暂让徐齐霖兼管漕运,待改革完成后,再定具体管理举措。或者,亦可向徐齐霖垂询。毕竟他对漕运比较了解,否则也想不出改革之法。”

    李二陛下想了想,微微颌首,表示了认同。漕运改革有多大的成效,物资运输有多大的数量,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尽管他很看好漕路,但实际效果还是要再等一等。

    “明年秋季前要运进关中两百万石粮食,既是让徐齐霖负责,先按往年运费的九成拔付给他,由他调动使用。”李二陛下开口说道:“众卿以为如何?”

    魏征一直没插话,因为他觉得这些事情都是正常政务,没有什么喷一下的价值。直到李二陛下说到运进两百万石粮食,立刻猜测是要对高昌用兵。

    “陛下,微臣以为关中即便再有灾荒,几十万石也足以赈济,何以要运进两百万石之多?”魏征上前奏道:“即便改革之后运费降低,这也是耗费极多啊!”

    李二陛下脑袋有点疼,征伐高昌,魏大爷是强硬的反对派,这要说明意思,又该嘚吧嘚吧没完。他哪里知道朕的雄心壮志,知道朕要建立的丰功伟绩。

    长孙无忌笑了笑,对魏征说道:“两百万石粮食比往年是多了不少,可贮存起来也不浪费。若是明年足够使用,后年便可换粮食为布帛,减少运量嘛。”

    李二陛下赶忙点头,说道:“有惫无患嘛,辅机所言甚有道理。”

    说着,为了岔开话题,李二陛下又拿起一份奏报,说道:“魏王的奏报,众卿已然看过,以为如何?”

    房玄龄躬身道:“微臣以为甚好。不须另设机构、增加官员,交与民间维护保养道路,只是豁免些租调庸,惠而不费。”

    长孙无忌也表示赞同,“微臣附议。”

    马周想了一下,说道:“魏王殿下考虑得周到,先以洛州为试点,总结经验,定出具体规范,再推而广之,以免政策偏差,反使百姓增加负担。”

    李二陛下笑着点头,说道:“那便准奏吧!”

    自己的胖儿子有出息哈,刚到洛州没多久,便有这样好的建议上奏,看来是体察到了民间疾苦,也看到了一些行政弊端。

    魏征暗自苦恼,多运进点粮食还真不算什么。陛下未明说是为征伐高昌作准备,他也不能就此作为反对的理由。

    只不过,他还是想到了一个问题,躬身奏道:“陛下,先拔付九成运费倒也可以,但若要有节余,如何处置?”

    李二陛下暗自翻了下眼睛,他想打个马虎眼,觉得节省一成了,应该大家都高兴。如果省得多了,那就直接归大盈库,也算合情合理。

    他是看过徐齐霖之前的改革规划的,觉得徐齐霖算得挺仔细,至少要省下两成的运费,甚至是三成也大有可能。这样一来,几十万贯钱财岂不是成了大盈库的赢利。

    但魏征这么一用,李二陛下就不好把小算盘说出来了。哦,国库出钱运粮,省下的都成你皇家内府的了,有点好说不好听啊!

    马周上前解围道:“微臣以为,若再有节余,可入京兆府常平仓,或是作为此番漕政改革的有功之臣的奖励。”

    “微臣附议。”

    “微臣亦赞同。”

    李二陛下稍显无奈地说道:“准奏,便分作两处,一入常平仓,一为朝廷奖赏。”

    算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大不了缺钱再从国库出呗。反正,大盈库的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