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小昭的热情招待

    第217章 小昭的热情招待 (第3/3页)

是正确的。朝廷不再从江淮运粮进京,改为从京城采购官粮,把贩运粮食的事情交给民间商人去做,还真有点市场经济的味道。

    如果这项改革如果搞成功的话,不仅可以解决长期困扰朝廷上下的漕运问题,而且可以促进粮食市场的繁荣,甚至可以促进资本主义萌芽。

    但问题是,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形成一个以民间商人为主体的粮食调剂市场。

    也就是说,当时的政治体制与李骈构想的粮食改革政策根本不配套。所以,李骈的改革方案一出台,便遭到了时任丞郎的王铎的质疑。

    王铎认为如果官粮从京城市场上采购,将会导致京城的粮食供应紧张,价格大涨。而从江淮运粮充实关中,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可以救济沿途许多贫苦百姓。

    显然,把漕运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才是王铎的主张。但是,由于李骈的改革方案看上去对朝廷有利,最后仍然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方案推行后,果不出王铎所料,京城粮价猛涨。粮食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粮价大涨马上引起了京城百姓的强烈不满。

    而商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则趁机囤积粮食。朝廷想从京城市场上收购粮食,居然没有商家愿意卖。

    一系列连锁反应大大出乎李骈的意料,不到十天,李骈便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请求辞职,乖乖地摘下了头上的乌纱帽。

    徐齐霖思来想去,也认为依靠民间商人的运输不靠谱。民以食为天,若因粮价暴涨,或是闹出饥荒,这可不是小事。

    既然民间商人承担不起这个重任,那就换一种思路,由大盈库来管理这个航运公司,对运输的物资进行调控。粮多了就改运布帛钱财,还能减少运量。

    同时,南北货物的交流也能掌控在手,从更高的层面加以调控,尽量使运输船只来回不走空,提高运输的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把漕运的费用真正降下来。要知道,别看开陆路绕过了砥柱之险,运费降到每石七百文差不多已是极限。

    当然,七百文已经是节省了三成,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对于徐齐霖来说,还想更进一步。

    漕运嘛,主要是南粮北运,或者是换成布帛钱财。而船只再往南走,便几乎是空船,相当的浪费。

    至于那些运货买卖的商人,则需要另雇船只,花费既高,又很辛苦麻烦。

    嗯,算是国营的航运公司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国家着想,而不仅仅是赚钱,甚至是囤积居奇,发国难财。

    徐齐霖觉得已经考虑清楚,便开始提笔书写,上奏朝廷。

    “徐丞。”一个小官吏进门躬身,呈上《民声报》,说道:“刚刚送到的。”停顿了一下,他又有些犹豫地问道:“徐丞看过,能否让下官也读读新闻。”

    徐齐霖点了点头,笑着说道:“这算什么,我看过之后便送与你了。”

    “多谢徐丞。”小官吏躬身致谢,退了出去。

    嗯,《民声报》总算是打响名头了。徐齐霖暂时放下笔,翻阅着报纸,特意留心着新闻版面。

    显然,因为李二陛下的首肯,隶属于大盈库的《民声报》得到了很多朝廷允许公开的消息。

    比如徐齐霖手中的这份报纸,便登载着科举的日期和注意事项,以及李二陛下要亲自殿试以定进士名次的事情。

    改革终究还是开始了,离自己提建议不过半年时间,李二陛下还真是有魄力。看来,他也是对士族早有不满,正好借机削弱。

    今年封卷糊名誉写殿试,明年制科,这一步一步走得很稳健哪!徐齐霖沉思半晌,也不由得佩服李二陛下的深谋远虑。

    以最小的动荡,或者说是以徐缓的手段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确实是上策。从这方面来看,李二陛下和徐齐霖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也很正常,他们处的地位,看问题的角度,都决定了他们的想法和行动,会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