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玻璃和镜子

    第226章 玻璃和镜子 (第3/3页)

抽吗?

    一番巡视,细节上的指点,徐齐霖对于钢铁厂的发展还是相当满意。这也得益于中国古代冶炼技术的积累,得益于工部所派官吏、工匠的专业。

    临走之前,徐齐霖还特别交代,把官吏、工匠们的宿舍一定要盖得结实,烧得暖和,若在此安家落户,他还会向朝廷申请,给予一笔安家费。

    同时,对于工艺流程、生产方法,徐齐霖也要求官吏详加记录,妥善保管。

    想想,古代失传的工艺有多少,性能优越、做工精湛的唐刀便是一例,那可是代表着大唐的最高冶炼水平,竟然失传了。

    徐齐霖心中感慨,又来到了十几里外的玻璃工坊。相对于热火朝天的炼铁厂,这里就显得冷清许多。

    毕竟,烧制玻璃没有经验积累,没有学习的资料,连徐齐霖也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操作过。

    但材料是齐全的,石英矿品位很高,徐齐霖还是采用了石墨坩埚来熔化玻璃水。

    批量生产玻璃是需要时间的,玻璃制品的加工也是需要工匠们不断熟练和掌握的,徐齐霖要使利益最大化,自然盯上了玻璃镜子。

    徐齐霖相信,玻璃镜子的出现,必然引起轰动,哪怕只是巴掌大的那么一块,也将价值万金。

    历史上,一个法国的皇后结婚,威尼斯送的礼物,就是一面小小的镜子。现在看来非常可笑,当时却是最昂贵的东西——价值十五万法郎。

    而制作玻璃镜子,首先要制出无色的玻璃,也就是除去玻璃中的绿色。产生绿色的原因是原料中的少量铁,加入脱色剂便可以解决这个困扰玻璃制造几百年的难题。

    而脱色剂有好几种,物理的有二氧化锰、硒、氧化钴、氧化镍等,化学的则有硝酸钠、硝酸钾等。

    有火硝或土硝,硝酸钾的来源唾手可得,而且也是最廉价的。

    至于平板玻璃,徐齐霖则采用在光滑平整的金属板上进行压延。反正玻璃不需太大,能制造出象书本那么大的已经足够惊喜。

    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耗费的时间,面临的困难,显然还是出乎了徐齐霖的意料之外。

    不断地提纯原料,不断地调试配料比例,又要解决玻璃液中气泡问题。徐齐霖亲自指导,亲自操作,在第六天,已经是几十次的实验后,才终于制出了透明度合格的一块玻璃。

    而此时,李四胖和李治已经启程赶赴长安,并通知了徐齐霖。本来就不待见渣男李治,又在忙碌的实验之中,徐齐霖正好有了合适的借口。

    接下来的几天,工匠们的生产制造愈发熟练,几十块大小不一的透明平板玻璃让徐齐霖心花怒放。而大笔赏钱的下发,更使工匠们干劲十足。

    当徐齐霖带着上百块玻璃离开工坊时,已经过去了十天有余。

    除了平板玻璃,他还教给工匠们吹玻璃之法。尽管他吹的玩艺儿奇形怪状,或者说是不成形状,但这种生产方法是正确的,让工匠们多加练习,早晚能吹制出美观漂亮的玻璃制品。

    再次乘船出发,徐齐霖终于有了志得意满的感觉。回到长安,便建起镜子工坊,玻璃制造和镜子生产分作两处,也是保密的需要。

    而且,玻璃工坊外有驻兵,工匠们有备案,工钱给得很高,但想要泄密,后果很严重。

    要知道,徐齐霖瞄准的可是国内富豪,以及歪果仁儿的口袋。镜子是奢侈品,与香露一样,必将成为海外贸易的重头商品,从海外攫取巨量的财富。

    就如同丝绸一样,徐齐霖希望玻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是大唐的技术最高,工艺最精,最受欢迎,还卖的最贵。

    嗯,嗯,便宜李二了。为了不引起别人的觊觎,徐齐霖将把玻璃和镜子归到大盈库的产业当中。

    香露已是令人眼红的进项,再来个镜子,实在是不敢想象会招来多少红眼病。

    但这个专利费还是要的,徐齐霖觉得这也算是对他付出智慧和精力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