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名将还要我举荐

    第246章 名将还要我举荐 (第3/3页)

次则是经营,不仅要争取驻军的自给自足,还不能过于压迫当地的部族,免得他们叛乱不止。

    而高昌作为征服西域的桥头堡,还有着难以取代的优势,也决定了唐军要采取不一样的策略。

    这个优势便是高昌的人口以汉族为主,是汉人云集之地,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连历代的高昌王也多数是汉人。

    也就是说,把高昌变为唐朝的郡县,有着比较方便的条件。民族、文化传统都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和隔阂,唐朝的统治也易为高昌汉人承认。

    既然如此,唐军在高昌就不能太过杀戮抢掠,起码要表现出仁义之师的一些面貌。既为了收服高昌人心,便于稳固长久的统治,也是让其他西域诸国看着,别被吓得都跑到西突厥那边去了。

    你以为唐初的府兵闻战而喜是因为什么,你以为唐军便是秋毫无犯的人民子弟兵?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对外族的征战中,唐军杀起人来不手软,抢起财物来也不含糊。所以,才有听到打仗就乐得蹦高的军队,无它,这是又要发财了呀!

    历史上的侯君集因何在灭了高昌后反被治罪,就是因为他太贪婪,自己先抢起高昌王室的金银财宝来。

    所谓上行下效,侯君集抢王室,下面的军官士兵自然就抢老百姓的。自己理屈,他也没法再厚着脸皮约束手下。

    这一下子把唐军的形象全毁了,整个一伙强盗嘛!你说李二陛下能不生气,朝中的臣僚看侯君集抢成了大富翁能不眼红?

    而徐齐霖所谓的考较,便是想看看王方翼有没有长远的眼光,能不能看出李二陛下征伐高昌的真实意图。

    显然,王方翼的回答令徐齐霖感到满意。之前答应相助,或许有些敷衍,但现在,徐齐霖真的决定出力举荐,让王方翼这个名将早些登上历史舞台。

    要知道,在古代最令徐齐霖感到不适的,便是连坐这个不人道的法律。什么亲戚朋友,若犯了大罪,多半会受到牵连。在官场上,尤其如此。

    比如杜构,贤相杜如晦之子,承爵莱国公。本来干得好好的,就因为坑爹坑哥的杜荷,被流放岭南,死于边野。

    还有魏大爷,举荐过侯君集和杜正伦,而这两个家伙竟然谋反,坑了已经入土的魏大爷一把。李二陛下仆碑,未尝没有这方面的气愤。

    所以,荐人要谨慎。哪怕你是历史上的名将,徐齐霖也要考察一下,看你是不是徒有虚名。

    ……………

    初十一大早,徐齐霖从家中出发,赶奔城郊的演习地。

    这是最后的一番布置了,火药不能填得太早,免得受潮。趁着李二陛下上早朝的时间,正好做好最后的准备。

    王方翼昨天反复试验投石机,已经掌握了要领和一些诀窍。其实,徐齐霖也不能完全通过纸面计算而确定弹着落点,也要靠反复的实践来总结。

    所以,要是实际操作的话,王方翼并不比徐齐霖要差。毕竟,这家伙是个聪明蛋儿,能研究出耦耕法以人力替代耕牛的,可是很厉害的。

    眼见徐齐霖开始往城墙下的坑洞里装填火药,王方翼象个好学宝宝一般,抵近观看,还不时向徐齐霖提问。

    徐齐霖也不藏私,毕竟以后军队要是使用火药武器的话,得有人明白如何操作,不能都是他去指挥。

    “闷得越实,炸得越猛。”王方翼似懂非懂,但这个火药爆破的关键,他还是牢牢记住了。

    徐齐霖指挥人员把几个大棺材的火药放进坑洞,用空心竹筒导出引线,再把坑道弄塌,形成了密闭空间。

    他又仔细瞅了瞅,觉得还不够结实,又让人填土踩实,才算完工。

    可徐齐霖总觉得今天有点不一样,四下乱看,终于从飘扬的旗帜上发现了问题,不由得猛拍一下大腿,骂道:“这该死的老天。”

    徐齐霖赶忙叫人重新搭棚,但看看时辰,估计李二陛下已在路上,时间恐怕来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