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第278章 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第2/3页)

   但李二陛下没有准奏,可能是出于稳定的需要。出动大军征伐高昌,自然不希望别的地方出什么事情。

    在李二陛下看来,征伐高昌明年就能完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晚上一年,影响不大。

    可区别对待却让冯家忐忑不安,李二陛下越是拒绝,老冯就越是琢磨这里面有事儿。

    怀疑自家的忠心,怀疑自己是在试探,担心准奏之后自家会造反,朝廷还没准备好镇压?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不意外,都是没学会徐齐霖的换位思考造成的。

    李二陛下有自己的想法,冯盎也有个人的心思。本来没啥事儿,可误会就在胡思乱想中产生了。

    这特么的谁也不怪,要怪就怪人的心思太复杂,最难揣摩。

    熟知历史的徐齐霖,知道冯盎多半是忠心,造反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李二陛下不知道呀,管你是真忠还是假意,拖上一年最保险。

    冯智戴远地儿跑来,棉花只是个由头,真实的意图却是想从徐齐霖这里得到些消息。毕竟他在京城,虽是大撒钱财、广结善缘,可却没有结交到哪个重臣。

    当时的人们地域歧视还是很重的,冯家堪称南霸天,可却和胡人一样被称为“胡越”,野蛮不开化的篾称。

    连许敬宗嫁女入冯家,还被人戳脊梁骨,骂他贪图“酋长”的彩礼。看见没,什么南霸天、耿国公,在人们眼里,就是个“酋长”。

    而徐齐霖却没有这种观念,与冯智戴相处也是亲近随和。更重要的是,徐齐霖深得陛下信重,有些事情,他更懂陛下的心思。

    被冯智戴的又一声叹息唤回了思绪,徐齐霖觉得这事儿吧,好象也能解开,就是需要个中间人。

    想到这里,徐齐霖开口宽慰道:“冯兄不必愁恼,这事吧,肯定有解决之道。陛下绝无疑国公之意,国公也是赤胆忠心……”

    “如何解决,还望齐霖教我。”冯智戴眼睛一亮,好象就等着徐齐霖这句话似的,急不可待地追问道。

    “这个——”徐齐霖沉吟了一下,说道:“待某三思,认真考虑后再给冯兄答复。”

    冯智戴略有点小失望,便好歹还不算彻底失望。调整了下情绪,与徐齐霖把酒言欢,暂把此事放下。

    反正得在甘州过完年再走,又是住在徐齐霖府中,还怕得不到他出的主意?

    ……………

    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等于把关税收归国有,绝了冯家的一大进项。

    对于冯盎这种天高皇帝远的封疆大吏,李二陛下肯定是安抚为上,也就是给冯盎适当的补偿。

    可这个补偿却不好拿捏,人家已是国公,家资豪富,从官阶到赏赐,都很令李二陛下感到头痛吧?

    而冯智戴提到了棉花,却给了徐齐霖一个灵感。早晚要推广种植,何不先给冯家干上两三年,利润就作为收回关税的补偿,两全其美呀!

    本来徐齐霖就想着把棉纺产业作为出口创汇的支柱之一,冯家就在广州,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就是说,徐齐霖除了棉花种植外,还会在纺织技术上与冯家共享,织造出品种多又精美的布匹,通过海贸让冯家获取暴利。

    这个进项抵那个进项,看似是手套换兜子,但性质却迥然不同。

    冯家把关税大权交还朝廷,这是理所应当。谁让你是大唐的臣子呢,把着不交岂不是篾视朝廷威权?

    冯家能过棉纺出口获取暴利,这也是理所应当。没偷没抢,正当经营,这钱赚得也心安不是。

    而且,这棉纺产业是个长期而稳定的进项,不同于一次性的赏赐,或许更能让冯盎满意。

    对于朝廷来说,这般处置并没有失去什么。既收回了关税,增加了财政收主,又安抚了冯盎,可谓惠而不费。

    徐齐霖就本着这个思路,连夜写了个长篇奏报,第二天便派人以加急的方式送往长安。

    当然,徐齐霖还告诉了冯智戴,让他安心等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