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山镇 第八章 匪亦有道〈一〉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一卷 山镇 第八章 匪亦有道〈一〉 (第1/3页)

    没人知道这个山镇的官名或者是学名叫什么?不像其它地方有个地名,像什么凤县、金城、八面坡、十里铺等,也许它生来就叫山镇,大家都这样叫,老话说:众人踩踏出来的才叫路。

    有证可考,在大明一朝,这里没人居住,明县志上描述:……入得此山谷,行五十余里,末遇一村一人,仅见狼骸遗骨,百里外偶见山族,亦或三五畲人……。

    那时,因为山里物产不丰,靠打猎、采山珍养活不了多少人,大山深处,除了坝子地有村落外,基本上就没有大面积群居的村〈镇〉落。

    明代后期,大量的外洋物种推广到山里,如:玉米、山芋、土豆等,此类物种可以在旱地、山坡地上种植,而且产量高,有了食物,山里才弥漫开人间烟火。

    从地形上看,这里是个山口,山里人往衢州、杭州常常出入此口,地理位置特别。

    于是清初便滞留不少以收山货、打猎为生的棚民,后有偷垦山地的流民,还有指望玉米、山芋维计生活的灾民,也有躲避官府揖拿的犯民,人一众,逐渐形成山镇。

    据传在乾隆盛世,这里曾被指定过甲长,造册十牌〈牌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近百户的规模。

    至今,依然是百户左右,多年不见官府来查核,在官家的记录上,此镇为“落荒流民棚居,计百十老弱妇孺,无定所,无丁壮、无熟田。”整个是‘三无’地区,税吏都懒得进山,再说了,三省交界,归谁管理还不知,不必跟鞋过不去。

    山峦叠嶂,南跨闽地,西至湘、赣,山中有汉家村落,客族土楼,山族木寨,当然也有千年顽疾-山匪。

    山镇从来不招匪,许多人不解为何?

    “孝敬钱粮?”

    “不成!”

    “通风报信?”

    “不会!”

    “哪……?”

    细心人发现,镇上有几户人家十分古怪,不是说他们的性情,而是在生活方面,共有七户,都是女人当家,年岁不大,二十出头,三十郎当岁,有带孩子,也有孩子不在身边,相互热络,形同一家,都有一特点,姿色较好,已婚,男人不在家。

    闲汉好多问:“男人在那里讨生活?”

    女人们笑答:“生意人,天南地北。”

    她们仿佛都靠纺线、织布、采山珍维生,生活极为安静、无忧,镇里人酸她们为,镇北七女。

    不古怪?才怪!

    相处时间一长都发现,这些人家,有时也有男人悄悄出入。

    山里人爬灰、偷汉见怪不怪,可山镇就这点大,看背影就知道是谁,素不相识的山客,平日里都少见,竟然有幸被偷汉?这口味也太那个重了吧?

    不错,这些人,应该就是土匪的家属。

    山匪也不愿让相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