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山镇 第十六章 改进纺织机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一卷 山镇 第十六章 改进纺织机 (第1/3页)

    山镇本来就是一个相对闭锁的自循环经济体,种粮种菜,自纺自织。

    宋代前衣服布料基本上是麻织布,丝织布也就是山外有,山里即使有桑农也是将生丝卖到山下,自己不织丝衣料,这料子不耐穿,也穿不起,而棉织布反而是极为稀罕之物,西北有棉花,南方大多数根本不知棉花为何物?

    宋代后,棉花才在江南大面积种植,棉布成了主要衣料,而棉布也是自种、自纺、自织,没人下山买布料,市场上的布料也不比自家织的好,都一样,没必要花冤枉钱。

    近年,五口开埠后,洋布面市,在各个口岸形成轰动,没见过那么平整的布料,有钱人扯上几段做衣服,没钱人依然是自已织,谁叫他们没钱?

    张应泉一直想改造山里的纺织机械,他调查过,镇里纺线基本上是用纺坠,妇女人手一个纺坠,走到那里纺到那里,说话聊天,扯家常时都在纺纱线,这是一个极古老而又初始的纺纱方式。镇里也有一台进步一点的手摇纺线机,也好不到那里去,由于不能走动反而不受欢迎。

    镇上有织布机,而且是三个版本,都土的掉渣,形状也大同小异,就是一堆木头架子,若说有不同,也就是卧式或立式上的区别,上千年的技术传承,是经典不假,但也落后。织出来的布,基本上一个层次,幅宽一尺五寸左右,做件衣服后背要用两块布拼,布的长头也就是三四尺,刚刚够件长衫,个头高点还将就,布面的平整度就不谈了,布面的细密程度也不敢恭维,当然棉纱好坏是先天条件。一句话,惨不忍睹!必须彻底改造。

    这纺纱机谈不上改造,完全是要重新设计一个。张应泉想起了珍尼纺织机,后世教科书上讲过,但没注意其原理,也无从参照,不过具有后世理工科专业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纺机,还是没问题。

    现在从轧花开始,轧花无非就是用带钉的滚筒快速旋转,再加气流吹动,脱仔后的棉花轻可被吹走,最后落下的只剩棉仔,唯一调节的是风量,基本结构还是木制,高速旋转轴心改用钢轴承,水动力,也可手摇动力。

    纺纱就有点问题了,所谓珍尼纺纱机,也都是手工操作,多出几个转轴而已,但棉纱的质量控制最重要,这直接影响布料质量,之所以土洋不同,关键还是质量,至于产量还在其次,若能合理利用水力,产量也不是问题。

    根据轧花机的原理,进一步把棉花絮化,用风吹送,在出口上设机关,活动风口,在风的作用力下旋转,调节风量引出棉纱,可粗可细,极为均匀,依然是水动力带动纱锭,将棉纱缠绕上纱锭,试验很成功,此时张应泉才舒口气,看见曙光了。

    约翰也在其中忙上忙下,赞口不绝,这棉纱是吹出来的?平生仅见,他没研究过纺织,也不知道西方纺织技术的最新状况,在他看来,这是一项发明呀!不过出现在张应泉身上,也就是信手得来,见多不怪!

    至于织布机的改进,其原理不变,尺寸和零部件的变化可就大了。

    织布的几大关键部分,预纱架、棕框、梭子、打纬框、收卷架等。所谓预纱,由于场地充分,无需用原家庭制作方式,可用展开式纱架,好处是布匹可无限长,经线断了或完了可以接头,张紧可调节,经向绝对平整。

    棕框加长考虑到四尺,改进后的棕框长度意味着布幅可达到四尺,手工操作四尺的织机面肯定不行,梭子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