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奇兵突出

    第三百九十章 奇兵突出 (第2/3页)

格印证,陈振濂在《陈振濂谈中国书法史·中唐—元》书中称“它记录了高宗书法道路的转变痕迹”。第一次推动高宗书法风格的转变是因为金朝扶植的伪齐政权刘豫也在大肆推崇黄庭坚书风,邹亿年担心淆乱高宗笔迹,故促使高宗转学米芾书风。然而,高宗缘何改习米体,方爱龙在《南宋书法史》书中称“赵构从黄体转向米体,外部政治环境是出于防止北方刘豫政权带来的混乱,而内部艺术环境则是米芾书迹大量搜集于内府,且米芾之子米友仁侍清燕于宫中”。米芾在徽宗朝为书画学博士,在宫廷书画鉴赏收藏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子米友仁在徽宗朝即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在高宗朝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负责书画鉴赏收藏。刘东芹在《论宋高宗的三次书学转向》文中称“绍兴十一年(1141),《绍兴米帖》十卷刻成,这是宋高宗主持下对米芾作品的一次系统整理,是宋高宗取法米芾的重要标志。而协助高宗完成《绍兴米帖》中作品的搜集整理、真伪鉴别乃至提供家藏先人作品的最佳人物,非米友仁莫属”,米友仁在宫廷鉴藏方面贡献显著,同时也对高宗书法转学米芾有直接影响。米芾在《海岳名言》中称:“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米芾书法风格的形成是在学习唐人书法时发现不足而上追晋韵,集古字是对米芾书风的总称,证实其书法的集大成。高宗在学习米体的同时开始追摹唐法晋韵,我们可以在《赐岳飞批卷》和《白居易诗卷》中明显看到高宗学习米芾书风的影响,也可以看到学习智永、孙过庭笔法的痕迹。

    (宋) 赵构 草书洛神赋 (局部) 绢本墨笔

    纵27.8厘米 横277.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人杨万里《诚斋集》记载:“我高宗初作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宋王应麟《玉海》记载:“高宗皇帝云章奎画,昭回于天。爰自飞龙之初,颇喜黄庭坚体格,后又采米芾。已而皆置不用,专意羲、献父子。”在杨万里和王应麟的记载中,高宗的书法在学习米芾后继而转向了晋唐,《洛神赋卷》书风更似孙过庭,风格渐趋成熟,韵律尚且协调。高宗书法艺术钟情于魏晋,宋熊克《中兴小纪》记载高宗“学书必以钟、王为法,然后出入变化,自成一家”,高宗在《翰墨志》中自言:“余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初若食口,喉间少甘则已,末则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也,故尤不忘于心手。”“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禊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源,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可见高宗对魏晋书法用力深厚,最终成就了高宗复古的书法艺术。余辉在《一次为苏轼平反的宫廷书画合作——在马和之画、宋高宗题〈后赤壁赋图〉卷的背后》一文中将高宗的书学之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他早年师仿过徽宗的书迹,在他的行笔里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徽宗尖峭的笔痕,即位后还学过黄庭坚之体。其二,他尊崇米芾之迹。其三,赵构上追东晋二王笔踪,手追心摹,不下数年,书风几近智永。”一代帝王,真心诚意地在书法道路上孜孜不倦,在各体书中取得了

    “无不妙造”的成就。高宗的书法艺术在《翰墨志》中记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