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发家致富奔小康(二更白天更)

    第334章 发家致富奔小康(二更白天更) (第2/3页)

人找来王恒,将造纸的技术传授给他。

    当然了,其实李愔在长安的造纸技术,主要是因为机器的缘故。

    而这一次,李愔也兑换出来一台和在长安一样的机器,送给了王家。

    与此同时,还将活字印刷术的制造工艺,也一并传给了王家。

    得到这两样工艺之后,王恒如获珍宝,当即将这两项技术,秘密封锁起来。

    同时,派人将造纸机运送走。

    当日就建厂,收购造纸的原材料,准备造纸的准备。

    ……

    李愔和长史上官仪,正在商议益州今后的发展。

    上官仪给出的发展策略就是,重视水利,劝农桑课,刑罚分明,教化百姓。

    益州得都江堰之利,大多数良田都能被灌溉。

    但是,这些良田,基本上都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真正掌握在百姓手中的良田,不过十之一二。

    并且,当时就连都江堰的使用,都没能真正的利用起来。

    上官仪给出的发展方法,在当时,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是,在益州,如果只能做到这些的话,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

    益州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土地问题。

    其实,何止是益州?

    此时,整个大唐,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大唐分给百姓的土地,分为永业田和口分田。

    在大唐,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就会被授予田地八十亩和永业田二十亩。

    口分田,在人死之后,是要归还给朝廷的。

    但是,永业田是不需要还的。

    并且,当时的制度,对永业田和口分田的管理并不严格,可以私相授受。

    这给土地兼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唐初的时候,因为战争刚过,人口稀少,朝廷有大量的土地,足以支撑永业田的分发。

    但是,随着战争的平定,人口急剧增长,因为永业田只分不收的原则,土地不足以支撑。

    而随之而来的,是土地严重兼并的问题。

    而唐朝之所以灭亡,和土地制度的崩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的朝代灭亡,都和土地制度的崩坏,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