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麸子城

    第五百七十四章:麸子城 (第2/3页)

嫡女,一起带领亡魂过酆都城,不令其迷路,走上歧途……”

    萧天枢说:“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称:陈思王曹植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煌煌乎,赋驾大人诗跨步虚,行间如闻麻姑之音,句里能发玉女之瑳。但其时之“步虚声”腔,现已不得而知。现存各地道教仪式中的步虚音乐大多舒缓悠扬,平稳优美,适于道士在绕坛、穿花等行进中的诵唱。根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乐府诗集》卷七十八引《乐府解题》称:“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后步虚词成为诗体之一种,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其中有帝王之作,也有文人和道士之作。中国最早的道家经典音乐当是“九歌”,“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中国古代神灵祀祷中有着利用歌舞以娱神的久远传统。更有歌舞以娱神的做法。后战国楚地的道家学者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现在流传的九歌。这种诗歌体钱起自道家神仙思想,可远溯至屈原的《远游》。早在先秦诸子时代,随着神仙观念的出现,人们已大胆幻想“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年复笑道:“不是早期并没有步虚么?”

    萧天枢说:“中国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并无步虚仪式。至南朝时道士陆修静的《洞玄灵宝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有“步虚”一词,指出道士的“步虚”是对天宫中神仙巡行时吟诵之声的模仿,称“圣众及自然妙行真人,皆一日三时,旋绕上宫,稽首行礼,飞虚浮空,散花烧香,手把十绝,啸咏洞章,赞九天之灵奥,尊玄文之妙重也。今道士斋时,所以巡绕高座,吟诵步虚章,正是上法玄根,众圣真人朝宴玉京时也。行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