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九章:入世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七百五十九章:入世 (第1/3页)

    碧玉簪笑道:“在讲述钟离权、吕洞宾二师,点化转世白鹤韩湘的故事时,也有关于“试”的内容。”

    翾楚说:“哦?韩湘子还转世化白鹤了?”

    碧玉簪笑道:“嗯,“弃家缘湘子修行,化美女初试湘子”,就是钟、吕二仙令山神、土地化美女相诱,试韩湘是否尚存色心;

    “虎蛇拦路试韩湘,妖魔遁形避真火”,则是以蛇虎鬼判等妖魔来试湘子有无“惧心”。通过种种考验,韩湘被证明已具道心,摆脱了世俗束缚,方得见钟、吕二仙,被授丹道。”

    钟离权笑道:“道教伦理作为一种宗教道德,具有较浓的“出世主义”色彩。所以它虽然以世俗道德为基本内容,但必然又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超越世俗道德的宗教特性来,甚至与世俗道德观念形成冲突和矛盾。《东游记》第二十四回“云房十试洞宾”中,“试”的内容除了前面提到的《飞剑记》中“七试”外,还加入了“见家人病死,不悲不怨”(第一试),“笃信道师,以死试丹”(第八试)等内容,这些明显是超越世俗道德观念的宗教伦理内容。”

    翾楚说:“明代文学作品中吕洞宾的形象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展示了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强烈关注和主动介入的态度;另一方面,他的形象中又有强烈的“出世”色彩,认为人只有去世离情才能修仙证真。“黄粱梦”的故事实质上反映的就是“修仙”与“入世”间的强烈冲突和不协调。而明代通俗文学的作者将这个故事大量引入其作品就是在宣传一种对现实的失望和放弃态度。

    其实,吕洞宾文学形象的二重性正是道教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本冲突的反映:以个人修仙为目标的道教应该如何与世俗社会中民众对道教和道教神仙的实际祈求相适应和协调。也就是说,个人的“成仙”目标与民众渴望“得救”的社会心理如何协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