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章:悟者自得

    第七百六十章:悟者自得 (第2/3页)

体是心灵的表象,心乱了,自然一切的一切都失去了节奏。

    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对世人内心的疏导和把握有许多真知灼见。道教认为,求得心安的唯一办法是:先要把心静下来。心静下来,灵魂才能觅得归处,心才能有安歇之所。道教经典《清静经》昭示世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是人的心灵最为理想、最为和谐的状态,是人生修养的起点和根基。清静如一把拂尘,可以吸取我们内心的尘埃;犹如一眼清泉,涤清飞进我们眼睛里的飞虫和砂砾;犹如一盏航标灯指引我们人生的航程。清静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能够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翾楚说:“时下,搅扰我们心安的因素多种多样,按照人群划分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普通人的煎熬:为情所困,为欲所扰、为爱苦恼、为钱生忧。现实与想象差距太大,心生抑郁,累、烦的感觉纠结在心头。直到生命结束,欲壑难平。”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一日南面做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还嫌低。”明代朱载育的散曲《十不足》对这种病症的描述淋漓尽致,相当的到位。”

    钟离权笑道:“先哲们认为,贪妄是这种症状的病根。《清静经》把脉开方,昭示众生:“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这段经文告诫世人:把人生的目标放低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