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扩大生产与修路

    第三百七十七章 扩大生产与修路 (第3/3页)

理并不算好,要彻底征灭高句丽总也要数年之功。

    即便灭了高句丽要想治理好幽州、营州和高句丽故地,更是要需几十上百年,父皇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安史之乱就是幽州驻军反叛引起的,终唐一代都没能治理好这片这地方。

    李世民闻言终于沉默下来,挥手示意李承乾离开。

    -----------------

    李承乾跟李世民说了要在洛阳建炼钢厂,却不知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呢。

    东宫,崇教殿。

    李承乾在这里接见满面风霜的薛仁贵。

    “一路辛苦了!”李承乾亲自扶起薛仁贵道。

    薛仁贵依旧低着头道:“为太子殿下效命不敢言苦。”

    李承乾感到两个人身高差有些尴尬,便后退两步坐回宝座,然后示意薛仁贵也坐下。

    待薛仁贵坐下,李承乾便不迫不及待问道:“薛延陀各部的牧民带回灵州城,都是怎么安顿的?”

    薛仁贵闻言便拿出两封信,双手托着道:“这里有裴行俭和刘仁轨两位写给太子殿下奏疏,里面详细说了灵州牧民的安置情况。”

    刘葵接过奏疏转呈给李承乾,李承乾看一眼便放下了。

    继续问薛仁贵道:“你带着几万两黄金,路上可还好走?”

    薛仁贵闻言想一下道:“不算好走,起初没有驿站,被给十分困难。过了固原又遇上几场大雨,路是十分的难走。好多地方原本有条小路,只是一遇大雨就找不到路,忱误不少时日。”

    李承乾闻言点点头,他无论是去年北上,还是今年回长安身边都有大军跟随,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还有地方官府为了讨好他几乎全程护送。

    根本不用担心驿站粮草等问题。

    薛仁贵带着几千人马,还是朝廷大军就遇上这么多困难。以后长安与灵州那边粮食、牲口还有黄金运输,少不了一条大路。

    薛仁贵走后李承乾看了刘仁轨和裴行俭的信,两人在信中也提到要修一条长安通灵州的直道。

    李承乾便提笔回信,让他们联系北地各部族酋长联名上疏朝廷,请求修一条朝天可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