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

    番外三 (第2/3页)

畔,亲自给他妻子站台。

    曾言,这个下乡课非常有必要,“做官,不知晓一亩地出产多少粮食,让百姓笑掉大牙。”

    这话让宋福生听见了,也差些笑掉大牙,心想:像是他女婿小时候知晓一亩地产量有多少似的。草和苗都不认识,别以为他不知道。

    而幼儿园能比女子学院还顺利,也是宋茯苓有一个金字招牌:陆飞。

    各府夫人让七八岁以下的小公子小小姐们:快去吧,陆飞在那里。陆飞他爹是陆畔、他外祖是宋福生,对吧?这里面的意思都明白,打小玩在一起的情意,总比别人强。

    另外,宋茯苓还开了“讼师学院。”

    皇上在御书房里,当着许多大臣面前,曾无奈表示道:“朕看,这这讼师学院办的好,能督促我朝律例完善。”

    主管这方面的几位大臣被臊的呀,皇上就差骂他们是白吃干饭的,各地的案子被讼师学院培养出的讼师不停的钻空子。

    那时只是吏部尚书的宋福生,当着皇上和各大臣面前,心里骄傲至极,表面撇清关系,无动于衷。就好像被讨论那“气人”的闺女不是他生的似的。

    宋茯苓多年来,培养出太多优秀的讼师,还有讼师转行的,被各地知县聘为师爷。

    这些人,大多是科举失意之才。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老百姓不再凭白蒙受冤屈,同时也正如皇上所言,她用实际行动,暗示督促皇朝律例完善。

    并且,在开办讼师学院的过程中,宋茯苓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文坛,由她这个煜亲王妃的特殊身份来牵头,让天下大儒相聚,凑到一起不止找律例漏洞、不止是文化交流,而且拿出书院每年一大部分的利润,和大儒们共同寻找珍品藏书,建造了皇朝第一大民间藏书楼:天一阁。

    天一,它归天下百姓,那些藏书记录这个朝代历史的天空。

    可以说,文坛地位,宋茯苓举重若轻。

    这地位,无关她的夫君是谁,无关她的父亲。

    在这个过程中,宋茯苓也让有许多男子心里不为人道的秘密成了:假如,假如我正施展才华的时候,她能来看一看,坐在下面听一听,将是我最幸福的事。

    ……

    宋茯苓三十岁生日这天,恰好是外藩各国来京朝拜之时。

    京城热闹非凡。

    百姓们一早就出门围观,毕竟咱航运开通这些年,头一回皇朝迎来好几拨外国人,还都一起来,这可真是稀罕事。

    这不嘛,马老太早早就梳妆打扮,扮成最普通的富贵老太太挤在人群中,一圈的孙儿们负责给她开道。

    她正眼巴巴的望着朝臣们会走出来的那道皇宫门。

    “哎呀,终于来啦,三儿媳你快看。”

    钱佩英紧忙望过去。

    门开。

    只看本朝历史上第一位走进朝堂的女性,第一位身穿特制女官三品服装的女性,就这身衣裳是皇上特意下旨给做的啊,那位女子带头走了出来。

    那女子是她闺女。

    她钱佩英的女儿,这些年学会太多外藩话,每一种语言都像是刚来到这里不识字一般一点点学起,才有今天被皇上钦点大使官,出城带队迎接外藩国官员。

    钱佩英偷偷用帕子擦了擦眼泪。

    骄傲、心酸,闺女为女子地位奋斗,历经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