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战争节奏

    第一百二十九章 战争节奏 (第2/3页)

,但是偏偏李文渊结合后世的一些观念提前搞出了职业军人这个概念以后,训练一个士兵的成本就飙升了起来。如此高成本的投入,也潜移默化的让军队中的军官们在使用手下的兵力的时候更为谨慎,不会肆意挥霍手下的炮灰了,毕竟无论何时的战争都是一场效费比的对抗。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始终都是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总资源数量下去进行尽可能合理高效的划分。谁对手头的资源利用率高,谁就能战斗到最后,登上胜利者的宝座。从古至今战争的本质一直没变过,无论使用火枪还是棍棒,驱使和约束战争的都是利益,一直没变,变的只是利益更加的复杂,更加的难以预料。

    这三个部门的部长也是李文渊的嫡系,都是通过科举考试以后再进入政工学校里学习过的佼佼者,出身都是寒门,还有一个是祖父辈的汉化胡人。他们这回面对李文渊的继续扩军表示反对的原因只是单纯的因为五万户的难民涌入西域。五万户人,在中原还是以家族聚居的情况下每户最少都是五到七人,但是随着战乱,迁徙路上的伤病,最后走到西域的便是只有四到六人一户。

    二十万人的低保粮的发放并没有问题,这个李文渊早早地就准备好了,但是这二十万人的住处却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为这些难民规划出来的住地早就有了,但是人手一直以来的不足让这些住房建设的比较缓慢,正当民部的部长准备安排西域自李文渊第一个提出并使用的以工代赈的方法解决住房建设问题的时候,李文渊的一纸征兵令抽掉走了近三分之一的青壮,这才让民部部长直接找上了李文渊。

    农部则是因为民部对今年的粮食生产总量能否满足第二年的低保粮发放问题的忧虑而找来要在李文渊面前算一算账目的,不过农部倒也是比较倾向于安置这些难民务农,来保障今年的粮食收成。

    工部的原因更简单了,他本身就因为李文渊钦点了在有限的劳动力总量之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