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开幕之战

    第16章 开幕之战 (第2/3页)

    如果是帮助科威特复国,哪怕需要彻底打败伊拉克,动用的兵力也不会超过30万。

    显然,以帝国的总兵力,抽调30万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动员预备役部队,明显是另有所指。

    在很大程度上,预备役部队,也就是以地方武装力量为核心,包括民兵在内的准军事力量才是帝国战略安全的基石。

    按帝国当局公布的相关资料,预备役部队的总兵力一直维持在800万左右。

    其中,地方武装力量总兵力在250万到300万之间,编在地方武装力量里面的空军与海军预备部队还有大约100万。

    也就是说,主力预备役部队跟正规军几乎是一对一配置。

    这些兵力就是为全球大战准备的!

    说得直接一点,在大战爆发之后,每一支预备役部队都有明确的支援对象,也就是正规军的作战部队。除非是出现了战略溃败之类的意外,不然在战争初期,预备役部队的主要价值就是为正规部队补充兵员。

    显然,接受过训练的预备役官兵,肯定要比刚招募的新兵更有战斗力。

    关键还有,预备役部队的装备水准不比正规部队差!

    就拿陆军的预备役部队来说,除了接收从一线部队撤下来的主战装备之外,还有不少的现役主战装备,而且占比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这么做,就是让预备役官兵能够接触到最新式的武器装备,确保在战争突然爆发之后,抽调到正规部队的预备役官兵能够立即参加战斗。

    可见,帝国的预备役部队比很都国家的正规军都要强大!

    对付一个小小的伊拉克,帝国竟然需要动用预备役部队。

    要说的话,还真是看得起侯赛因。

    其实,这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可以看成是给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的警告,千万别做落井下石的蠢事。

    波沙湾算不上是井,帝国也没落下去,而且伊拉克与波伊国更加算不上是石头!

    真要开干,帝国绝不会手软!

    在大会堂等了十多分钟,等记者全都离开之后,周涌涛才动身返回了首辅官邸。

    利用这点时间,他修改了等下要用到的演讲稿。

    此外,在两位议长公布表决结果之后,周涌涛就当众宣布启动针对伊拉克,准确的说是解放科威特的军事行动。

    从这一刻开始,波沙湾战争正式打响!

    …………

    此时,波沙湾地区,沙乌地本土北部。

    万米高空,两架“战-10B”已经抛掉形同累赘的副油箱,并且在转向之后,打开了发动机加力燃烧室。

    仅用了不到三分钟,这两架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就达到了2.0马赫。

    随即,就越过了沙乌地与科威特的边境线,进入科威特领空。

    只是,两架战斗机并没转向,而是沿着连接两国的3号公路,朝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飞去。

    这条公路,也是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的主线。

    在之前的几天里面,7个师,大约10万伊拉克大军就是沿着这条公路攻入科威特。

    此外,伊拉克军队的后勤保障也主要依靠这条公路。

    要说的话,3号公路就是10万侵科伊军的生命线!

    那两架战斗机明显是在执行侦查任务。

    在进入科威特领空之前,这两架“战-10B”就被巴士拉郊外的防空雷达发现了。

    没啥好奇怪的,飞得那么高,没有被发现才是怪事。

    正是如此,在两架“战-10B”进入伊拉克领空之前,在巴士拉附近徘徊的几架伊拉克战斗机就已转向。

    其中,包括2架从骆沙民主共和国进口的,绰号“支点”的MG-29。

    与梁夏空军的“战-10”一样,MG-29也是中型战斗机,号称是第三代战斗机,拥有不输给“战-10”的性能。只不过,MG-29属于典型的前线防空战斗机,并不需要太大的作战半径。

    至于性能到底如何,就说不准了。

    当然,那两架MG-29早被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北面巡逻的“指-8C”,以及在波沙湾西部上空徘徊的“指-6C”探测到,而且受到了重点关照,其一举一动都在掌握之中,并同步传输给后方的作战指挥中心。

    两架MG-29转向南下,朝突击的两架“战-10B”扑去,作战指令下发给了在沙乌地国境线南面超低空徘徊的4架“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