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章 陕南的年味儿

    第060章 陕南的年味儿 (第2/3页)

群人,一群狼狗在大雪的冬天,把野猪追得满山跑。有时候追上两三天才能打倒一只野猪,然后就附近农户把野猪处理后,人均一分,下次遇到猎物再集合。

    打猎物的人一般就是为了热闹,冬天冷,农活做不了,上山下山热得出汗。征服了猎物每人只分一点,可是满足了他们的征服欲,非常有成就感。一些哥们儿在一起喝酒聊天,畅聊山里山外有趣的事。这里面其中之一就是赵屠夫和周钱,两人为人不咋地,嘴上功夫不得不服。一路,基本就他俩人在那里胡扯淡。

    山里冬天除了白菜、萝卜,没什么蔬菜。过年吃的基本是之前储存的干菜和腌制品。其中野竹笋阴历三四月份出菜,能够储存到过年也是稀罕菜。其次是香菇、木耳、干豆角、干土豆片之类。

    吃年夜饭的时间也各有不同,因为祖宗来自不同地方。本地人一般是下午三点左右。前山人,早上九点左右,客户(意思是远方来做客的人,后来住下了,例如:安徽籍)人一般是半夜三点左右。客户人穷怕了就显得吝啬,生怕别人抢吃似的,因此除夕先是烤火、聊天、守岁,直到三点准时开饭,还紧闭前后门。

    不管什么时间段开饭,桌上菜的花样各异,但绝对不会有汤。因为汤里有水,象征来年的庄稼会被洪水侵袭,和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相呼应,扫地象征风,玉米和小麦都禁不住狂风暴雨。

    汤圆或者面条是大年初一早餐必吃的主食,然后午餐是饺子。汤圆是指团圆,面条意指长寿,饺子比作飞蛾,意指飞得高飞得远。总之,过年是件欢乐的事,小孩盼新衣,大人盼来年丰收。

    初一有不出门的忌讳,特别是小孩子不能到别家串户,因为小孩子容易讲些不吉利的话。比如:哈了(坏了)、完了、求了、死了之类的。大人听起来特别厌恶,各自管好小孩,到第二天就可以四处游走,一般也会叫小孩忌口。

    郑家院子是前后山里最大的院子,住了二十几户,都姓郑,但同姓不同宗。几个院坝都很宽,夏天几家一起晒粮食绰绰有余。以前,家庭最困难的是王婶,现在,日子好了,三兄弟娶媳妇却成了愁眉之事。

    老夫妻当初本想用两个闺女给两个儿子开调换亲(谁娶她家女子就得给一个女子到她家做儿媳),无奈他家太穷,孩子不识字,始终不成,只好把她们嫁出去减轻家里负担。如今日子变宽裕了,王婶心里热乎起来,再也不想和周钱有啥瓜葛,小小的身板也挺得直直的。每年除夕就她家树根烧得旺烧得久,至少三天才烧完,这寓意她家的香火旺,财运旺,美滋滋的夸郑东业能干,毕竟这么粗壮的老树根很难遇到。

    另外的郑姓也是孩子多,困难多,相比之下胜阳的家庭日子过得较好一点。虽说初一不串门,但都是郑家人,也就百事不计大吉大利。各家各户放完鞭炮吃完早餐,太阳出来了,照在人身上暖暖的,就聚在院子里玩游戏。

    几个彪悍小伙子想整谁就把他四肢拉住,玩“撞油(没有机器之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