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贤者

    第三十二章 贤者 (第2/3页)

单不恼,还得洗耳恭听。东园公就劝谏他,说东宫谋反一事,皇上心里难道不清楚真相吗,为什么要为了一丝疑影儿就想要废太子,将国家交给才华逊色于太子的皇子呢?

    几人卧谈许久,最后三贤告退,皇帝一个人静坐到了深夜。

    第二日时,皇帝果然召见东宫与淑妃。

    彼时东园公三人已经离开了靖边城,皇帝苦苦挽留未果。他们云游天下,不喜拘束,也不想要再次回到朝堂。但他们也留了信,说日后新君登位,若有难事,可以随时请他们出山。

    拓跋弘如何不明白,这就是要辅佐东宫的意思了。

    林媛两年没见儿子,拓跋琪的个子没有想象中长得那么多,一照面看上去还是个稚嫩的圆脸——毕竟身体才十三岁。

    真正的要紧事昨日就谈完了,今日林媛母子面圣,倒有些阖家团圆叙叙天伦的意思。皇帝拿了一个紫色的匣子命人交给东宫,林媛知道,那是各地的虎符。

    不过一日的时间,皇帝听从了圣贤的劝告,重新决定传位给东宫了。张开山谋反大案至今真相不明,然而三贤劝着皇帝不要因为猜忌就做出不利于国家社稷的事情,皇帝听进去了;再则淑妃献上了乌丝草给他续命,拓跋弘心里自有感怀,觉着淑妃母子为了救他,历尽艰辛找到神药献上来,又怎么可能会有弑君的心思呢?

    林媛服侍皇帝用膳,看他气色好些,欣喜道:“乌丝草是不是有用?”

    拓跋弘微微点头:“辛苦你们了,竟能找到那东西。”说着又几不可闻地叹一口气:“媛儿,朕自己是肉体凡胎,那药也是土里长的,不是神仙捏的。”

    林媛闻言静默。她也知道很多事情不能强求——乌丝草虽然有奇效,但若是症状太严重,如拓跋弘这样的,五脏都开始衰竭,那就也是个一时的作用。

    大概也是命。她和拓跋琪母子在数年前就寻到了四位圣贤,皇帝征战受伤、中了瘴毒那会儿,却是和死神赛跑。她手底下的人拿着乌丝草往北塞这边赶,跑死了四匹马,才在第九天的时候送到了。而拓跋弘这边已经相当不乐观,旧伤复发,瘴气毒入骨髓,很是棘手。

    最后得了乌丝草做解药,却是晚了。

    三贤里头的夏黄公会相面,不过不懂得医术。他看了拓跋弘之后说,鼻孔发白,发际枯黄,是大限将至的征兆。

    拓跋弘不想死,林媛更不愿他死。那是她的夫君她的依靠,她还要指望皇帝多活几年,将皇室夺嫡的内乱压下去了、将外患匈奴荡平了,把一个安稳的秦国交到琪琪手上。而不是如今境况——

    就算三位圣贤出面劝谏,使得皇帝修改遗诏、传位东宫,可吴王和赵王两个还是大麻烦,日后新君登位,时时都是威胁啊。

    这一日之后,太子就一直守在皇帝跟前,淑妃也时时服侍着。

    因着乌丝草,拓跋弘向上天再争了一月,但也不过是一月而已。

    落叶归根,拓跋弘稍稍好转的时候,就命令周围人送他回京城。客死他乡,是这个年代的人最无法忍受的。

    他是受过刀伤的,御医们自然劝他不要挪动,然而抵不过他坚持。于是圣驾又从靖边城出发,捡了平稳的官道走,不敢慢又不敢快,众人战战兢兢地护送皇帝。

    最终到了咸阳的时候,拓跋弘再不能赶路了。

    他迷迷糊糊地被送进了咸阳行宫里头。因是大城古都,这里亦有修建行宫的。只是骊山行宫修建地更加华丽奢靡,气候亦宜人,皇族已经好些年不来咸阳了。

    拓跋弘知道这不是京城,几日卧床静养,心中都闷闷不愉。

    咸阳距离京城已是不远了。八月二十五日,中宫皇后携诸皇子、皇女,急急奔走着赶至咸阳探望圣上,另有王公贵胄、文武重臣等随行。

    行宫朝圣殿里头早跪了一圈人,上官皇后领诸子面圣,个个啜泣不止。林媛和太子见过了皇后,两人跪在皇后眼前,亦是哭得悲痛欲绝。珍妃那边都昏过去好几次,见了皇后,抓着凤袍袖摆就求:“娘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救皇上……”

    从前众人争宠,这种时候,竟形成了诡异的平静。上官璃做主安排了几个位高的妃子轮流侍奉皇帝,不准众人一气乱哄哄地去面圣探望,更不准年幼的皇嗣哭闹叨扰。这边安顿好了,她传了林媛至外殿。

    林媛将自己的药都拿出来了,上官璃看了那瓶乌丝草的药丸,叹气说多亏了这东西,否则她连皇帝最后一面都难见到了。

    林媛只是哭。上官璃见她哭,最后竟跟着哭,道:“本宫要谢你啊。”

    林媛看她的模样,心里没由来觉得疲惫。她也不能分辨——上官璃与皇帝,究竟是怎样一对夫妻,他们互相所能付出的爱,究竟有多少?

    与皇后不同,皇族亲贵与一众臣子们心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