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天下大乱(二)

    第五百七十三章 天下大乱(二) (第2/3页)

,朝着向他施礼的曹婉仪点点头示意,搂着刘锡命肩膀便往洋县城里走去。

    “走,也让咱们的刘中丞看看,如今我洋县是何风景。”

    还真别说,一离开码头,刘锡命便仿佛觉得又回到了刘家村治下一般。

    来往县城和码头的洋县百姓人来人往十分繁忙,刘锡命入目所见,百姓衣着最差的也是素色棉服,但也是衣着整洁,不见一点补丁,显然是用不着像别处大明百姓一般省之又省。

    除此之外,洋县码头全都用木料搭建起了不少货摊,整个货摊四面通透,只有四周的几根柱子加上一个顶棚,看起来非常简陋。

    但是就算如此,还是有大量的小商贩正在向过往路人兜售各式各样的货物。

    见刘锡命仔细观察着这些摊位的建筑结构,谢文乐笑道:“这可不是我行懒政,实在是流寇过境太过频繁,要是修建得太好,一定会被他们抢掠烧纵,还不如这样简单一些,大不了被烧了再重新搭建就是。”

    “眼下整个县内除了粮食、布匹等大宗货品全部控制在咱们手中以外,其余的小型商业活动已经放开了,准许百姓自行经营,从这一年的效果来看,对经济发展很有裨益。”

    刘锡命闻言点头,随着刘家摊子的扩大,原本刘家村中坚持的纯集体化经济已经有些难以实施。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一个是信息流通不畅,刘家决策层无法对经济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判断和分析,进而选择最好的经济措施。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等到邓州、内乡等州县入手之后,刘锡命才赫然发现,刘家的人才体系无法支撑这样涵盖几个州县、数百万人口的经济体系运转。

    要知道我兔时期的中国可是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国以及苏联援助等多个时期,才能建设成完善的人才梯队,刘家显然不具备如此条件。

    因此,迫于无奈的刘锡命只能于崇祯十一年向各地发出指示,除却粮食布匹等关键经济体以外,开始准许刘家下属百姓自行经营小本买卖。

    结果这么一来,市场经济立刻发挥出了它自动自发的优点,迅速地为刘家下辖地区带来了繁荣。

    谢文乐乃是官绅世家,但是即便是他这样的人物,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发展经济、保障民生之类的说法,在洋县当官这三年,成了他这二十多年不可多得的新鲜经历。

    听着谢文乐如同连珠炮一般说完自己的感受,刘锡命转而笑道:“看来文乐兄这几年官没有白当,洋县百姓有你这么个父母官,也算是他们八辈子修来的福气了。”

    刘锡命一边和谢文乐畅聊,一边步行朝城里赶去,道路两旁的百姓显然认得谢文乐这个父母官。

    虽说不少人眼中还有许多畏惧之色,但是却也有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