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创刊号

    第四百一十七章 创刊号 (第2/3页)

    霍奇猜想可是千禧年七大难题之一,在学术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虽然学术界早就有传言佩雷尔曼一直在搞霍奇猜想的研究,谁也没想到这一猜想竟然无声无息地搞定了。

    “快把论文给我看看。”

    德利涅说道。

    亨德森有些犹豫抬起头:“德利涅教授,我们数学系只定了一份……”

    亨德森这么一说,围在他周围的那些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学者们也纷纷将目光看向了德利涅。

    这位大佬虽然牛逼。但想要借势压人独享看论文,想都别想。

    德利涅瞬间读懂了众人的目光,对亨德森道:“你傻呀,把他论文复印十几份发给大家不就可以了?”

    马上,亨德森一拍脑袋,这才想起有更好的办法。

    德利涅笑道:“原件留这里,待会送到我办公室。”

    十分钟后,亨德森将《探索》杂志的创刊号送到了德利涅的面前。

    《探索》杂志采用了十六开的铜版纸印刷,纸上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味。

    翻开杂志的首页,上面是由庞学林撰写的一篇卷首语。

    “中国历史上有位著名诗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意是,追求真理的道路艰难而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的去追寻与探索。

    无论我们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无论我们的科技进步到何种程度。真理永远是人类文明前进道路上的一道光。

    追求真理,挖掘真理,探求真理。

    是全人类,特别是身为学者的我们,终生都需要孜孜不倦追寻的目标。

    科学起源于人类的好奇心,我们的祖先首次加目光投向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之外,他便已经为我们开启了一道追求真理的智慧之光。

    到如今,我们的认知体系绝大多数都由科学真理构建而成。

    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作为大自然的记录者与书写者,科学家们真正的远见就是穿透各种混沌的自然现象,窥见事务的真正本质所在。

    《探索》杂志的创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标。

    探索自然与宇宙的本质,追寻真理之光。

    我们竭诚欢迎来自全球各地有志于此的学者们投稿与订阅。”

    “这卷首语不错。”

    德利涅笑了笑,然后将杂志翻到了霍奇猜想证明的论文页,仔细看了起来。

    同一时刻,美国纽约。

    科学出版集团,科学杂志总编办公室。

    《科学》杂志主编雅各布·施密特博士。

    雅各布·施密特博士若有所思的看着摆在自己眼前的这份杂志。

    对坐在对面的副主编威廉·戴维德道:“我们这个对手,气势可是凶的很,一出手就是三篇重量级论文,这一下,不但凝聚态物理学界要爆炸,数学界、生物学界恐怕都要爆炸。”

    威廉·戴维德点了点头,说道:“呵呵,那个年轻人确实不可小觑。他的前段时间才刚开始组建钱塘实验室,这才多久的功夫,就拉了这么多人过去。这篇动态APT的论文,可谓是另辟蹊径,假如真让他们搞成了,恐怕又能得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石毅、杨和平、安德森·怀特他们可真幸运。”

    雅各布·施密特笑道:“应该说,中国拥有那个天才少年,那才是真正的幸运。恐怕今天之后,全球的顶尖学者,对于钱塘实验室恐怕更会趋之若鹜。”

    谁都看得出来,这几篇重量级论文,背后都有庞学林的影子。

    只要加入钱塘实验室,既不用担心经费问题,又有与庞学林合作的机会。

    人生在世,不就是名利二字吗?

    即使那些顶级学者也不例外。

    哪里能给他们带来名利,他们就会往哪里聚集。

    柯顿·沃克、石毅、杨和平、安德森·怀特、佩雷尔曼、曹源……

    众多例子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

    同一时刻,类似的一幕,发生在全球千千万万个研究机构中。

    就算之前没有订阅探索杂志的学者,这时候在听说了同行传来的消息后,也纷纷打向这份杂志发出了订阅申请。

    与此同时,钱塘实验室的招聘邮箱,再一次掀起了一波应聘热潮。

    至于国内学术界,在《探索》的创刊号出来之后,更是沸反盈天。

    谁都没想到,庞学林竟然会放出这样一个大招来。

    三篇论文,分别是超导体的理论机制、霍猜想的证明以及动态APP技术,每一项拿出来,都是菲尔兹奖或者诺奖级别的成果。

    而这些成果,竟然同时出现在同一期的期刊上,这在整个科学史上,都算史无前例的一幕。

    与此同时,学术界的反应迅速传递到了全球各大媒体上面。

    “千禧年七大难题再下一城,佩雷尔曼与庞学林合作攻克霍奇猜想。”

    “《探索》杂志创刊号正式发行,三大顶级论文在学术界掀起狂风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