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考试二

    第二十四章 考试二 (第2/3页)

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用量是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用法是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是散剂,每服6-l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配伍特点是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运用是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加减化裁是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吴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说了出来。

    “你把五苓散的方义再说一下。”赵老师微微惊诧道。

    “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

    “非常好,我也没问题了。”赵老师也是冲着吴朗,连连点头,赞赏道。

    “我也是教中医基础理论的,通过吴朗同学刚才的表现,我也没有异议,请两位教授提问吧。”另一位代课老师说道。

    “吴同学,你先说说对读书的见解吧。”张教授看着吴朗和蔼的笑道。

    吴朗亦是对张教授点头一笑,说道:“我个人觉得读书,一要读原著,因为里面没有水分,至少没有现在的书这么多水分。我不是读的现在的书,我读的是原著,这是第一。现在的教材里面有很多是人为的错误,人为的复杂。第二,我读中医书,读得比较熟。恐怕大部分人虽然读是读过,但没有我读得这么深,读得这么熟,尤其是现在的许多人,尽管对某一门很熟,比如讲《金匮》的对《金匮》很熟,讲《伤寒》的对《伤寒》熟,但是讲《金匮》的不熟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