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搁置争议,奸臣必死

    第二百九十五章 搁置争议,奸臣必死 (第2/3页)

    至于赵佶的骸骨,赵构既没有守孝,也没有打开棺椁,但是对于生母,他足够的尊敬。

    这一点不管是出于希望养子孝顺,还是真心实意,都是值得肯定。

    所以赵桓第二件事准了。

    这第三件事,在赵桓看来,跟见了鬼一样,他赵构,居然问自己要官。

    你一个实质性独立的政权,问自己要官员任免是不是太过分了?

    但是赵桓还是耐心的看完了赵构送来的第二个札子。

    那就是李椿年的《通考田赋》,然后不得不感慨,这人是个人才。

    所以大手一挥,准了第三件半事,成立经界所,让李椿年成为经界所的提举。

    为什么是三件半?

    因为赵构很不要脸!

    他知道赵桓一定会准了自己的札子,所以,问赵桓要人,要能吏去厘清南方田产。赵桓捏着鼻子认了。

    自己这边的确有不少负责分田的能吏。

    因为赵构答应按往年的税收交到汴京。这些人,还是赵桓的人,但是最后得到的天下堪舆图,双方共同持有。

    搁置争议,联合开发?

    不能乱想,不能乱想。

    为什么赵桓认为李椿年是个人才呢?

    赵桓之所以能够在北方诸路均田,搞得风风火火,还搞商税改制。

    一方面是他的拳头足够的大,而且打出去足够有力,金人都给他都把他给打跑了,这些乡绅员外哪里有反抗的余地?

    第二方面是真的穷,事实上,北地的地主其实不是很多,员外也是稀松,大地主和大员外,像陈家、崔家、李家等巨贾都是在江南才有。

    第三方面还是金祸,让北方诸路成为了一片又一片的赤地,民不聊生,这个时候,均田商税改制,正是时候。

    流了足够的血,足够的疼,所以才能彻底进行下去,否则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

    只不过北方诸路连个裤衩都没有,就不用考虑扯到蛋的问题。

    但是南方和北方的局面完全相反。

    赵桓这个均田的法子,赵构即使不在南方称王,他也不会在飞军未成的时候,在南方随意均田。

    就是飞军已成,也是步步为营,小心谨慎。

    否则就是官逼民反。

    不管是种师道还是李纲,都对赵桓的均田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但是对于执行,都是限制性的执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