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拉肋而死

    第三百五十四章 拉肋而死 (第2/3页)

 自从收到了台风来袭的消息后,李纲就开始了准备防汛的工作。

    这事还是李邦彦提醒了李纲。

    否则黄河决堤,在谶(chen预言、预兆,指凶事)言中:黄河决堤,奸人出。

    这个奸人肯定不是皇帝,那就只能是太宰了。

    所以李纲对这方面非常上心。

    他视察大堤没有松懈,还让工赈监派出了不少的民夫,加固河堤,埋下了木桩。

    只是赵桓还是有些不放心,让飞军以及预备役们,都上到了堤坝上,帮着工赈监做事。

    在赵桓的逻辑里,这似乎是理所应当之事。

    李纲对这事也是插不上嘴,军务官家一向不让他接触,而岳飞也没提出反对意见。

    只有宇文虚中从未听说过此事,他发挥了台谏的功能,向官家谏言,不过也不是反对,而是提醒官家,防止官军哗营。

    宇文虚中也是个地道的文臣,虽然更阴暗一些,做了是地下工作,但是他还不如赵桓,明白军心可用四个字的威力。

    飞军和预备役防洪,根本没有任何人会抗命,也不可能出现哗变之事。

    因为他们也有人均田均到了黄河沿岸,这要是决了堤,整个京畿路、河北路、两淮路,都得受灾,他们的家人也会泡在水中受苦。

    所以,赵桓的命令,得到了极为良好的贯彻,面对洪水,赵桓从将卒的脸上,看到了决绝。

    众志成城,人定胜天!

    赵桓在宫中,写了八个字。

    他让人用黄线,绣在了大红色的底布上,做成了横幅,告诉大宋所有人,面对天灾,他赵桓的选择!

    士气大增!

    就连岳飞都赤膊上阵,带着军卒们一起扛起了麻袋。

    不过他比普通军卒更厉害,岳飞力气更大,一只手抓着一直沙袋抗在肩上,一个人当两个人用。

    而赵桓这次终于看到了岳飞背后的刺字,尽忠报国。

    赵桓看着这四个字,眼神就有些迷离。

    在正史中,岳飞就是带着这四个字,拯救了南宋。

    没有岳飞收拢杜充投降金人后的残兵,就没有牛头山大捷,也就没有收复建康,建康就是后世的南京城,战略意义极为重要。

    岳飞收复健康之后,才重新构建了长江淮河防线,完颜宗弼才迫不得已,烧毁了临安余杭等名城,不得不撤兵。

    被搜山检海的赵构,才从海上漂上了岸。

    没有岳飞收复杨幺,荆湖北路一刻不得安宁,大宋的朝局就绝对不会稳定,没有税收的保障,指望南宋军卒,靠信仰打仗?

    除非子弟兵成建制穿越回来,当然,真的成建制穿越了,第一个被杀的肯定皇位上的赵构。

    岳飞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