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围观老外

    第十九章 围观老外 (第2/3页)

到中国两天了,除了翻译,其他中国人大都以看猩猩的状态看他。他试图跟其他人进行一些交流,但大部分人都是回避态度。

    昨天他问翻译,家里有些什么人?结果翻译告诉他,必须向上级汇报后才能回答。他简直无法理解,家里有什么人又不是机密,为什么需要汇报?他感觉自己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现在有人主动交流,他自然不愿意错过:“是的,我会说英语。”

    许望秋笑着问道:“你是到中国来旅游的吧?”

    那法国人打量着许望秋,十六七的年轻人,穿得要比周围人要好些,他看自己的眼光是正常的,而且是友好的。这让老外特别高兴,终于遇到一个把自己当人,而不是大猩猩的了,用英语回道:“是的,你英语说得很棒,请你们是什么人?”

    许望秋看看苏白和身边的几位同学,自我介绍道:“我们是北平电影学院的学生,学校现在还没有正式开学,我们出来逛逛。我叫许望秋,你呢,是做什么的?”

    “我叫皮尔-卡丹,是个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笑了笑,怕许望秋不懂什么叫服装设计,解释道,“就是专门设计服装款式的。两年前,中国轻工产品博览会在巴黎举行,有一幅手工编织的挂毯《万里长城》令我心驰神往,我就买了下来。这幅挂毯勾起了我对中国的兴趣,就想亲自到中国来看看。不过中国的签证特别难申请,我申请了将近两年,再加上朋友帮忙,才终于来到中国。”

    这个时代,西方称苏联为“铁幕”,称中国为“竹幕”。1978年国家开始改革,国门打开,但实际上只开启了一条缝,不是外国人想来就能来的,有名额限制和一套内控条例。在签证时,对入境的外国人卡得很严,记者就不让进。

    外国人要到中国非常不容易,首先要取得国旅的指标,而国旅指标是有控制的,像发粮票一样,会在年初分配名额给法国、英国、美国等各国的旅行商。这些国家的旅行商为争取到更多的名额,经常与国旅争得面红耳赤。

    1979年美国有17万人申请来华旅游,但只有2万人获准。在东瀛年轻人中,4个人就有3个想到中国旅游,报名到长安的就有120万人。各国要求来华旅游的人数都远远超过国旅定额。海外华侨来,归中国旅行社负责统筹,也有名额限制。有些华侨登记排队好多年,都始终不能获得签证。

    许望秋听到老外是皮尔-卡丹吃了一惊,在8,90年代皮尔-卡丹这个牌子在中国是身份的象征,可以说是国人第一个认识的国际大牌。

    不过由于皮尔-卡丹热衷赚快钱,在全世界140国家卖了900多个许可证,超过20万人为皮尔-卡丹品牌工作,“皮尔-卡丹”的品牌专营店从一线城市到偏远小城遍地皆是。在90年代末,人们对奢侈品有了进一步认识后,满街都是皮尔-卡丹自然高端不起来,品牌声誉也就完蛋了。在许望秋穿越前,皮尔-卡丹早已被一个温州老板收购。

    许望秋马上伸手道:“原来是皮尔-卡丹先生,久仰久仰!”

    皮尔卡丹跟许望秋握了握手,惊奇地道:“你知道我?”

    许望秋微笑道:“我不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