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电影节之后

    第387章 电影节之后 (第2/3页)

后,她对许望秋就更不满了。现在香江媒体纷纷报道江大卫在戛纳获奖,亲朋好友们纷纷打来祝贺电话,很多电影公司的老板都跟她联系,希望江大卫出演自己的新片。她对许望秋的怨气烟消云散,一股发自内心的骄傲油然而生。

    香江媒体在报道《冷》获奖消息的同时,没有忘记抨击香江的电检制度。尤其是佐派媒体纷纷质问港英政府,《冷》在戛纳拿到了两项大奖,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像这样的电影为什么会被禁?甚至有媒体毫不留情的表示,电检制度就是香江电影发展的最大障碍。

    如果只是华人媒体站出来指责电检制度,那港英政府还可以向过去那样装聋作哑,根本不搭理。让港英政府头疼的是,由于许望秋和江大卫在领奖的时候抨击香江的电检制度,很多国际知名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

    其中《亚洲华尔街日报》不但报道了许望秋他们对电检制度的抨击,还公开质疑香江电检制度是在没有法律基础下进行的,禁映极有可能是违法的。

    港英政府一直吹嘘香江是法制社会,宣传我们英国人把香江治理得多好。现在闹出这样的国际事件,让港英政府在国际上大大丢了一回脸,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港英政府虽然很不愿意,但面对国际舆论,也只能让香江行政局与立法局迅速成立专责小组,审议新拟的“电影检查条例草案”,并讨论是否在香江推行电影分级制度。

    就在香江各界对《冷》在戛纳获奖议论纷纷之时,许望秋正坐在戛纳的一间咖啡馆里,跟贝托鲁奇谈合作的事。几天之前他就跟贝托鲁奇约好,找个空间时间聊合作。只是他事情比较多,一直非常忙,直到今天才有机会跟贝托鲁奇坐下来好好聊聊。

    贝托鲁奇喝了一口咖啡,慢悠悠地道:“我现在手里有两本书的版权,都是关于中国的,一个是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人的命运》,一个是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

    许望秋听到安德烈-马尔罗的《人的命运》不由微微一怔,这本以1927年魔都工人运动为题材,描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的经过。这本表现了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如何捍卫人的尊严,寻找作为人而生,作为人而死的意义和勇气。1933年在法国出版后引起了轰动,随后夺得龚古尔奖。

    这本书在中国出版过几次,但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因为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外国人,在书中几乎只看见外国人在行动、在指挥、在决策,而中国革命者被放置在无足轻重的配角地位。中国读者都知道魔都工人起义,以及后面的412反革命政变是怎么回事,看《人的命运》就会觉得跟真实历史差距太大,无法认可和接受。

    许望秋没想到贝托鲁奇想拍这本:“你怎么会想拍这本呢?”

    贝托鲁奇诧异地道:“这很奇怪吗?我是共产党员啊,对中国的革命很感兴趣。这书是西方世界第一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非常很有名,据我所知前前后后有过至少十组人马,考虑过要将它拍成电影,但由于种种原因都夭折了。”

    “竟然有这么多人想把这本书搬上银幕?”

    “是的。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