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毛遂自荐

    第12章 毛遂自荐 (第2/3页)

:“是因为身体原因而辞职的。”

    卢植听完便笑着说:“当年为师称病,亦是无奈之举呀......当今皇帝虽说已元服,但是却只知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军国政事亦都交由宦官处理,弄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浊乱海内,百姓匈匈。”

    “为此朝中大臣对此纷纷弹劾宦官,可弹劾又有什么用,到最后是你们越弹劾皇帝是越宠幸,竟然一下子将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名宦官都任职中常侍,天下人愤怒地称之为‘十常侍’,没想到这十常侍为非作歹比王甫曹节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至此朝政日非,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在这样的环境下,皇帝还公然称张让是他父亲,赵忠是他母亲,也因此十常侍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

    刘备愤恨地说道:“这也太荒唐了,当今皇帝竟然认宦官做父......”

    卢植继续说道:“为师当年在九江郡平息了南蛮叛乱,见这九江的百姓在遭受南蛮洗劫之后,生活是困苦不堪,为师便打算在九江郡励精图治,整治吏治,安抚百姓,还百姓一个安稳的日子,可谁想到天不遂人愿呀,这还没过几天,十常侍孙璋就向我索要贿赂,我岂能与他们蛇鼠一窝,可他们却一手遮天,我没有办法,索性就不来干了,便以身体原因辞职了。”

    “那老师你既然选择不干了,为何今天朝廷实施的举措你会如此高兴呢?”

    “本想到不干了也省事,可是我每每看到这世道之混乱,天下苍生之艰难,我于心不忍,这次皇上批准蔡邕的提议,我便可趁此上书,重入仕途,这次我不能退缩了,必要和宦官斗到底。”

    刘备此时内心“噔”的一下,好不容易来到卢植门下读书,可是现如今老师又准备走了,那自己又该何去何从,是现在回家吗,可这样便也等于断送了自己的未来,生活于穷乡僻壤,又有何人问津,自己回家了,那雪儿的心血岂不是白花了,雪儿一直是打算让自己跟着老师好好读书,这可该如何是好?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能够和老师一同去洛阳就好了,一来可以见见世面,二来还可以在老师的同僚中混个脸熟,这对将来的发展都大有裨益,第三点嘛,也不会辜负雪儿对自己的期许,不枉雪儿在自己身上花的心思,此时他鼓起勇气说道:“老师,学生可以和你一起去吗?”

    “去哪儿呀,老师,你们要去哪儿呀?”此时刘德然和公孙瓒刚从外面砍完竹子,回来便听到刘备说的话。

    刘备便将刚才所说的话和他们复述了一遍......卢植思索了片刻,说道:“那行,既然你们愿意,那为师便尽力而为,看可否把你们以书生的身份都带上。”

    刘备和刘德然听了卢植的话便兴奋不已,可公孙瓒却并没有显得很开心,其实公孙瓒自从来到了卢植身边一直都是在学习儒家经典,卢植也一直让他先从修身做起,可是公孙瓒天生就是爱在战场上厮杀之人,其感兴趣的是兵法,起初因为新鲜感还好,可是到后来就越来越难以坚持,今天见卢植要离开此地前往洛阳,便决定就此告别。

    卢植也知道公孙瓒的脾性,可是自己在没教他做人之前便教他兵法,这并非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今日见公孙瓒已无心再学,便也不好强留,只说道:“那好吧,既然你想走,为师也不再留你,不过走之前,希望你替为师跑一趟,我这儿有份奏章,你替我转交给洛阳的蔡邕先生,让他帮我转交圣上,可否?”

    公孙瓒拱手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生自当从命。”

    于是,卢植便走到书案边,拿起笔来写道:“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率愚浅,为之解诂,而家乏,无力供缮写上。原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

    卢植上书的文字包含了以下意思。其一,自己受名师培养,知晓流传的诸多儒家经典存在问题,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为之解诂”。其二,自己家境贫寒,无力誊写,希望朝廷能够资助跟随他的两个书生财粮,与他共同到东观,以实现“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的目的。其三,建议朝廷对《毛诗左氏》《周礼》等“宣置博士,为立学官”。

    卢植将奏章和自己注释的《孙子兵法》一同交给了公孙瓒,临别前嘱咐道:“伯圭,临别前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