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梦几千秋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梦几千秋 (第2/3页)

  让吕洞宾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游览却改变了他的命运。有一天,在长安的一座酒楼中,满腹郁闷的吕洞宾看见一位书生模样的人正在墙上题诗,吕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又写得很有些超脱的意思,就忍不住上前跟他攀谈起来,知道这就是很有名气的仙人汉钟离了,两个人就聊了起来,聊得很投机。

    汉钟离于是说道:“我就住在终南山的鹤岭,你想跟我一起去吗?”这时的吕洞宾虽然向往神仙的生活,屡试不第的打击也让他挺郁闷,但毕竟还是凡心未了,所以想来想去,还是谢绝了汉钟离的邀请,没有答应。

    看这情形,汉钟离也知道这是时机没到,于是便说:“这样吧,你看我们也是很投缘,不妨我们一同好好游历一下长安,感受一下这长安的繁华好不好?”

    这话正中吕洞宾下怀,自己一个人游历也是了无乐趣,有这样一个谈得来的朋友做伴同游岂不正好?于是便欣然答应。

    自此,两个人便整天流连于市井之中,真是个好不快活,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到了晚上,汉钟离和吕洞宾一同留宿在酒肆中。汉钟离对他关怀照顾得是无微不至,他累了,汉钟离就专门为他做好吃的黄粱饭等他醒来吃。

    天天这样尽兴游玩,吕洞宾仿佛真的忘记了人生的烦闷了,感觉这样的日子也真的挺好。

    有一天,吕洞宾感觉累了就又自顾自睡去了,汉钟离依然在为他做饭。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虽然连日来与汉钟离在一起仿佛过得神仙一般的日子,但是毕竟他还是凡心未了,屡试不第始终让他不能释怀。所以这天,刚一睡着,就做上梦了,而且还是个美梦。

    吕洞宾梦见自己不仅考中而且还是状元,一时间文武百官都来祝贺,他自己也借着喜气娶妻生子,日子过得还真是红火,子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

    可惜好景不长,忽然间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莫名其妙地获了重罪,万贯家产被没收得一干二净,妻离子散,到最后孑然一身,穷困潦倒,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只能站在雪地中瑟瑟发抖,真是感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吕洞宾刚要叹息,却突然被惊醒,醒来后还觉得自己有点迷迷糊糊的,还在为梦里的际遇感慨。汉钟离看到他这个样子不禁笑了。这时汉钟离做的黄粱饭还没熟,于是汉钟离就题诗一首:“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

    吕洞宾一看题诗大惊:“难道你知道我的梦?”

    汉钟离说:“你刚才在梦里,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看尽了人情百态,也享尽了荣华富贵,但是五十年的时光也就是一刹那呀!你得到的不值得高兴,你失去的也没必要伤悲,人生不就像一场梦么?”

    听汉钟离这样一说,吕洞宾觉得好像忽然间看明白了一切,于是下定决心随汉钟离赴终南山鹤岭修炼,并最终得道成仙。

    除此之外,在梦中悟道的,还有庄周。

    这是一个关于梦的传说。庄子在恍兮惚兮的梦中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天地自然中翩翩起舞无拘无束。当庄子从梦中醒来,竟不知是自己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里变成了自己。

    如梦似幻间,人蝶不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两千三百年来,这个梦一直萦绕在文人雅士的心中,他们感悟着生命的本真和自由的灵魂,不能忘怀宇宙万物中那至真至善的壮美,在茫茫天地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只蝴蝶。

    早春的终南山是一片雾的世界。

    千百年来楼观的道人们在这片若隐若现的山岚雾气中寻找着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契机。在他们眼中,宇宙是人身体的外化,它因为与人同体而与人相亲,因为与人相亲而成为诗意和审美的存在。这样的参悟方向,正是来自于两千五百年前曾隐居于此的老子。

    “老师,我听您说天地间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他们是不是就像这四棵大树一样比肩而立。”

    “我看见土壤里长出了庄稼,于是把种子播散了进去。土壤需要上天的阳光和雨露于是才能孕育出果实。这些不就是大自然教给我们的道理吗?所以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自然。”

    在老子的思想中,认为自然是天地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相通的法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才是道家的最高境界;而在寻找如何天人合一的过程中,道家美学就此产生。

    “老师,自然乃万物之本,道乃自然所生,而人是否应该遵循这个不变的规律?”

    “正是。人乃天地所生,人所要做的就是合于道,将生命的本真不断地向道归根复命,而天之大道就是有与无的循环往复,在是与不是之间徘徊交替。”

    终南楼观里的老子并没有将美直白地告诉给世人,因为他更醉心于天地之间的虚无大道。而在老子逝去的三百年后,一个逍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