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刘仁轨

    第三十九章 刘仁轨 (第2/3页)

辙围而去,退保任存城。刘仁轨和刘仁愿合军休息。李义府又发文书示意刘仁愿陷害刘仁轨,但刘仁愿不为所动。

    龙朔二年二月,苏定方、契苾何力包围平壤久而不下,又逢大雪,天寒地冻,**解围而还。李治给刘仁轨敕书,说一城不可独守,要求他要么到新罗去共同屯守,要么泛海西还。

    刘仁轨召集幕僚讨论,认为皇帝想吞灭高句丽,所以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如果撤退,则吞灭之功尽废,现在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坚守观变,乘便进取,不可移动!部下都表示同意。

    五月,倭国中大兄皇子派军队护送百济王子扶余丰归国,被鬼室福信拥立为国王。八月,熊津都督刘仁愿、带方州刺史刘仁轨大破百济复兴军,攻拔真岘城,打通了到新罗的粮道。

    李治终于看清了刘仁轨的意图,命沿海各州征召士兵,派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兵渡海,前往百济援助大唐新罗联军。

    龙朔三年夏,百济复兴军内部发生内讧,鬼室福信袭杀道琛和尚,合并他的兵马,又假装有病,想诱杀扶余丰。

    百济王扶余丰怀疑鬼室福信谋反,设计逮捕了鬼室福信,将他斩首。然后派遣使者前往高句丽和倭国请兵,以对抗唐罗联军。

    七月,孙仁师和刘仁轨会师后,兵势大振,然后召开诸将会议。有人想先攻加林城,刘仁轨建议先攻敌人的巢穴——周留城,得到诸将的同意。

    会议进行了分工:孙仁师、刘仁愿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领陆军进攻周留城的北边,刘仁轨、杜爽和扶余隆率领水军、粮船,自熊津江驶向白江,配合陆军进攻周留城的西南边。

    八月二十七日,刘仁轨的水军在白江口和倭国水军相遇了,双方发生了激战。大唐战船有一百七十艘,体形很大,在江上排成阵列,载有七千余人。

    倭国战船一千余艘,体形较小,载有一万余人。倭国战船先头部队围攻大唐战船,被大船反包围,近战倭国兵器不利,而唐兵都是双手紧握陌刀或横刀,以断岳之势横扫千军。倭兵死伤堕水者不少,**坚阵而守。

    倭将朴市田来津下令撤退了。第二天清晨,倭国水军将领们和扶余丰商量对策,不看天气情况,而是互相鼓励说:“只要我们奋勇争先,以一当百,拼死血战,对方必然知难而退了!”

    随后,倭将庐原君臣指挥水军主力猛烈进攻大唐水军坚阵。刘仁轨指挥大船自左右冲入倭船中环绕作战,使小船难以回旋,再用火箭射击。

    一时间,倭船纷纷起火,烟炎灼天,火光映得海水都变红了。小船被夹住了掉不了头,倭兵被迫纷纷跳水,淹死了很多人。

    骁勇的朴市田来津急得直跺脚,仰天长啸,发誓报国,然后咬牙切齿杀入**,奋勇格斗,杀了几十人,佩刀佩剑都砍断了,被唐兵用陌刀砍死。

    百济王扶余丰躲在船仓的角落里瑟瑟发抖,不料还是被唐兵发现了。他转身仓皇逃窜,身上藏的金元宝和佩带的宝剑也跑掉了,趁唐兵去捡宝贝的功夫,他跳上了另一艘船,手下亲兵拼命划船,终于脱离了危险,逃奔高句丽。

    此战大败倭军,共焚烧倭船四百艘。庐原君臣害怕继续打下去会变成光杆司令,慌忙率领剩余战船撤退了。

    十天后,驻守周留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见大势已去,只好打开城门率领士女、倭人和耽罗国使者投降了。倭国陆军将领狄井槟榔、秦田来津得到惨败的消息后,也率部乘船回国了。这就是著名的白江口之战。

    倭国中大兄皇子担心唐国和新罗乘势进攻倭国本土,下令建造四道防线,并迁都到近江大津宫。此后的九百多年间,倭国不敢再入侵朝鲜半岛。此战后,倭国又派出遣唐使,开始全面学**唐先进的制度、技术和文化。

    百济将军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又率部再次归降大唐,刘仁轨看他们忠勇有谋,又懂得感恩,所以送给粮仗,命他们率部进攻迟受信占据的任存城。

    任存城很快被黑齿常之攻下,迟受信抛弃其妻子逃走,投奔高句丽,百济复兴军被彻底消灭了。

    平定百济后,孙仁师和刘仁愿振旅而还,刘仁轨勒兵镇守熊津都督府。

    刘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